网站大量收购独家精品文档,联系QQ:2885784924

有关踏访建筑作品的3点建议.doc

  1. 1、本文档共10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有关踏访建筑作品的3点建议

有关踏访建筑作品的3点建议 2010-09-20 06:50:17 最近,被好几位同学问及关于“如何看建筑”的问题,倘若这几位同学回头翻翻我以前的帖子,比如《如何看都成了问题》《基地呀基地》《同济教工俱乐部》《这里也有风格派》等等,大体上能够清楚我对调查和体验建筑的一些基本立场。我这里,只准备提3点建议。 (1) 做好区别于旅游者的事先准备。 很多学生如今都有1月走遍欧洲的暴走计划或是真实的经历。本人颇不以为然。去一座城市或是一栋建筑,真正会让你有收获的,要包括之前的案头工作,和之后的回访。有同学会问,我清空我的大脑,不带偏见,我信步畅游,体验空间,多么美妙?好么。我不想抬杠。你要是家里有好多好多钱,你就这么旅游下去吧。起码我认为,真正的体验和调查是辛苦的,要下功夫的,尽想着到了现场之后,靠现场给你的那点儿灵感,事后你回想起来时,根本不会有什么收获。 方塔园是个“奇园”。这天后宫本在十六铺小东门一带,被贬松江。冯先生收留了它。 我自己出去,也要在有限的时间里,为了尽可能多地获得认识上的提高,做些事先的准备。像再访冯先生的方塔园,在去之前,我是要阅读了冯先生自己对于设计的基本综述和评价的。而其中颇重要的,仍然是一稿一稿的冯先生的草图。从事建造行业的人,不管你是园林还是城市设计,或是室内装修,学会阅读别人的草图、正图、示意图、剖面图、结构图。。。效果图,等等,是比对建成和意向之间的一个重要途径。 图纸宝贵。比文章可能还宝贵 由于有了冯先生的自述,才会如此关注现场的对位关系和各类标高。 比如,冯先生在文章中提到了方塔园地区的地下水位作为其广场地面设计的一个最低下限值。拿到平面图之后,我就会特别关注起整个平面上,围绕着方塔的各个场地上的竖向设计。这是由设计师本人提供的线索,并通过图纸,带我们走到现场去检验的一条重要路径。你不做事先的阅读和拷问,你以为到了现场就有感觉。我想告诉你,那只是感觉而已,并不能让你彻底体会到该设计的难处和妙处。 (2) 经常带着两类问题去现场 你当然可以带着12类的问题去现场。可是,我这里只讲两类。第一类,就是设计师本人在那个时代由自己设定的问题。像方塔园,冯纪忠先生在80年代同贝聿铭一样,一直关注的就是这个“传统”和“现代”怎么结合的大问题。贝当时在香山饭店给出了自己的手笔。在80年代,香山饭店是令业界耳目一新的——贝既没有“彻底”陷入后现代的形式符号(其磨砖对缝的工艺、材质,园林,都是真的),也没有停留在复古的水平上(不管是结构上的混凝土,还是玻璃门),贝还毫不掩饰地把园林山水当中救赎建筑的一个手段【当然,香山饭店之后,不去认真研究贝的设计立场的建筑师,则从这里学来了符号】。而冯先生呢,其实也一直想完成他归国之后的梦想,同样是“新”而“中”,怎样把他当年在欧洲接受的“现代构成”【明显地始于风格派的开放几何,和密斯那一代的流动空间】,跟江南的园林、跟宋的画意、跟“公园”这么一种开放的现代景观类型、给“考古遗址”设计,结合起来。这是冯先生当年在方塔园里要解决的历史命题。 冯那一代,对于当时的现代建筑,是存在心结的。 冯的高超在于一石三鸟。所有向现代主义致敬的手法,都不止于“中看不中用”的水平。这石凳,一半 我们去看方塔园,于是,一定要回到这个80年代既是冯自己也是建筑业界的历史语境中去,去看看冯先生在当时是怎样解决这类问题的,特别是拿他跟贝相比,冯先生是怎么解构那些大门、轴线、错位、栈道的。。。这样一来,我们就很有可能从这个视角“学到”了冯先生在面对此类问题时的态度、立场、对策。这么去问问题,去体验建筑作品,虽说冯先生已仙逝,可我们还是能够在冯先生的作品里,不断地看到,我们该怎样破解现代与传统的可能对立与调和。 在另一个方向上,起码在我个人,每每我去看历史作品,也会带着新问题去的。还是方塔园。王澍老师今年组织国美的学生做了一个何陋轩的节点分析展。把整个何陋轩那个竹子做的草棚子,分解出来100(?)来种不同的交接方式。在我看来,这就是对于历史作品的新解和新态度。当然,何陋轩一直在那里。冯先生当初设计它的时候是否就想到了自己的何陋轩会有100多种交接方式?这个,我不清楚。或许有,或许没有。 从斯卡帕那里,建筑师如今意识到,“呈现的物质方式”,就是框架奉献画作的方式,是可以优雅的。 建筑的精彩,很大程度上在于“交接”的优雅。 这样,王澍领着学生今年仔细研究了何陋轩的各类交接节点。 有些问题却一定是真实的。比如,竹子是存在竹性的,易弯,有韧性,却很难加工。竹子怎么与钢件交接?竹子与竹子怎么交接?竹子怎么与草过渡?竹子怎么落地,是不是要有缓冲?这些问题,一定都是冯先生当年所遇到的真实难题。王澍他们,由于当下的“构造文化”的二度复兴,开始像斯卡帕那样去关注交接部位了。我说,这就是新时代的新意识。有了这个新意识,我们才会把“

文档评论(0)

l215322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