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D和FDP检测的临床意义.ppt

  1. 1、本文档共56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动脉血栓的实验室监测 D-二聚体与动脉血栓 静脉血栓:排除诊断 动脉血栓:病情监测 D-二聚体对于心血管疾病的价值正在被重新认识 目前普遍认为心血管疾病患者D-二聚体水平增高提示患者病情严重。 动脉血栓形成 血管内皮损伤 单核细胞/泡沫细胞 血小板活化 炎性介质 趋化因子 血流动力学异常 粥样斑块破裂 凝血系统 动脉粥样硬化:血管内皮损伤 □血管狭窄: 50%,缺血症状不显著。 □血管狭窄: 50%~70 %,缺血症状显著。 □血管狭窄: 70 %,PCI和CABG的适应症。 □内皮细胞损伤→胶原暴露→释放vWF →血小板活化 □粥样斑块损伤→TF进入血液 □激活凝血系统→血栓形成 □继发纤溶亢进:D-dimer、FDP↑ □2型DM时,更为明显。 急性冠脉综合征 □机制:粥样斑块崩解,TF释放,凝血活化,血栓形成。 □心绞痛和NSTEMI患者: D-二聚体 、FDP 正常或↑。 □ STEMI患者:D-二聚体 、FDP ↑ ↑。 □应用D-二聚体的时机? D-Dimer、FDP在ACS的变化特征 □根据临床表现 (1)不稳定型心绞痛(UAP) (2)非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NSTEMI) (3)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 □根据冠脉造影结果 (1)右冠状动脉(RCA) (2)左回旋支(LCX) (3)左前降支(LAD) □根据狭窄病变累及血管数量 (1)1支 (2)2支 (3)3支 PCI术后D-dimer、FDP水平变化 □ 恢复灌注减轻心肌和血管损伤。 □ PCI术后D-dimer 、FDP降低。 □ 缺血组织持续恢复灌注的标志。 □ 循环重建的标志。 □ 连续监测以评估预后。 □ 监测D-dimer反弹现象。 PCI术后D-dimer、FDP水平变化 □ 未实现血管再通,血浆D-dimer、FDP增高。 □ 部分接受PCI并在治疗后恢复了冠脉流量的MI患者,很快又显示心肌灌注异常,梗死面积增加, D-dimer 、FDP水平增高,左心室功能减弱。 □ 存活率降低。 □常见原因:行PCI术本身加重血管内皮损伤,引发高凝状态(特别是置入多个冠脉支架)。 D-二聚体、FDP与冠脉搭桥术 □评估术后恢复灌注情况 □桥血管再栓塞风险 □评估再灌注损伤风险 特点: □ 持续高凝状态 □ 围手术期持续抗栓治疗 □ D-dimer、FDP峰值时间长 □ 长期监测(3 mo) 治疗后D-dimer、FDP增高的原因 □ PCI过程中血管损伤严重 □ PCI术造成夹层 □ 依靠侧枝循环维持生存 □ 大右冠区域 □ 恢复灌注过快 □ CABG术后抗凝不足 □ 再灌注损伤 慢性心力衰竭血栓风险 □血流动力学的异常: 低心输出量引起血流动力学异常,心腔扩张,血液在外周血管床上淤滞。左心衰竭:肺循环淤血和心排出量降低。右心衰竭:体循环淤血。全心衰竭。 □血管壁损伤: 血流动力学异常导致内皮细胞从血管壁脱落,进而使循环中内皮细胞的数量增加 。内皮细胞损伤或功能紊乱。 □血液成分异常:D-Dimer、FDP、FIB、TF、vWF:Ag↑↑。 (1)与病情相关的指标:D-Dimer、vWF:Ag、FDP (2)与死亡率相关的指标:vWF:Ag、TF、F1+2、TAT D-二聚体在脑梗塞中应用 □腔隙性脑梗塞患者:D-Dimer、FDP增高不常见 □心源性脑栓塞患者:D-Dimer、FDP 增高常见。 脑血栓形成 脑血栓栓塞 脑动脉粥样硬化或动脉炎 由原发病引发血栓形成 血管内皮损伤 血小板活化 纤溶活性减低 血液粘度增加 身体其他部位的栓子脱落入血(血栓、气栓、脂肪栓子、感染性栓子、癌细胞、寄生虫) 原发病引起的止凝血系统紊乱。 血流缓慢或瘀滞 栓子经血流进入颅内 血管管腔狭窄或闭塞 脑血管闭塞 与闭塞血管相关的脑组织缺血、缺氧,严重者脑组织局部损伤或坏死。 导致与闭塞血管相关的脑组织损害而发生的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病。(房颤、慢性心力衰竭) DIC(继发性纤溶亢进) □特点1:血管内皮损伤、血小板聚集,凝血酶大量生成,纤维蛋白在微血管内沉积,形成广泛微血栓。 □特点2:早期呈现高凝状态,Antithombin大量消耗。 □特点3:DIC后期,消耗大量血小板和凝血因子,继发纤溶亢进(D-Dimer ↑、FDP↑),出血风险增加。 □原发病:严重感染、严重创伤、白血病、病理妊娠、溶血性输血反应、ARDS、化学中毒… …。 □解除病因是治疗成功的关键。 一般认为: PLT/FDP/DD和ATIII应作为诊断DIC基本实验指标 FDP和DD是快速诊断DIC特异指标 ATIII变化可以用来判断DIC严重程度和预后 DIC(弥散性血管内凝血) DIC实验室监测指标 项 目 变 化 特 征 血小板计数(PLT) 100×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文档评论(0)

xiangxiang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