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被系统程序自动判定探测到侵权嫌疑,本站暂时做下架处理。
- 2、如果您确认为侵权,可联系本站左侧在线QQ客服请求删除。我们会保证在24小时内做出处理,应急电话:400-050-0827。
- 3、此文档由网友上传,因疑似侵权的原因,本站不提供该文档下载,只提供部分内容试读。如果您是出版社/作者,看到后可认领文档,您也可以联系本站进行批量认领。
查看更多
第 1 页
总 论
对 于 大 部 分 读 者 而 言 , 特 里 伊 格 尔 顿 (
是一个熟悉而又陌生的名字 。在西方 ,他 的 《文学
理论引论》 自 世纪 年代初 以来 ,一直是文学专业学生
的首选文论教材 。当代西方文学研 究者们也经常引用伊格尔
顿 ,似乎他 的语录总能在关键时刻提供某种权威 的支持 。在
中国,他 的 《马克思主义与文学批评》早在 年就有 了汉
语译本 ,是 中国开放后最早译介 的西方文论著作之一 。然而
到底什么是 “伊格尔顿批评理论”,其特征标记和概念体系是
什么,以及与此相关 的一系列 问题 ,恐怕还没有一个现成 的
答案。本书尝试解答这些问题 。
希 望之 旅 :学术 和 思 想历 程
年 , 岁的伊格尔顿从英 国剑桥大学毕业 ,留校任
教 ,同时在老师雷蒙 威廉斯 的直接指导下开始其学术生
涯 。 威廉斯于 年 出版 的 《文化与社会: 》一
① 伊 格 尔 顿 于 年 月 日生于英 国曼彻斯特 北郊沙福德 小镇 的一
第 2 页
书后来被视为 “文化唯物主义 ”的奠基石 ,当时产生 了惊世
骇俗 的效果 。 瑞恰兹和 利维斯等人悉心经营多
年 的 “细察 ”批评 已经雄踞英 国批评领域 ,一种全力守卫文
学本身的 “有机性”的 “伟大的传统”似乎 已经深入人心,尤
其是瑞恰兹和利维斯设坛授业 的剑桥 ,更是难 以想像在 自己
的眼皮底下会 冒出一条 “文化与社会 ”的文学批评歧路 。因
此尽管文学与文化、文学与社会 、文学与历史等文学 的 “外
部 因素 ”联系起来 ,在英 国早 已不是新生事物 ,马修 阿诺
德 的 “人生批评 ”根基甚深 ,而马克思主义批评在英 国也一
直有广大的读者 ,但是从英 国批评主流 的角度看 ,从剑桥英
文系 的研究传统看 ,雷蒙 威廉斯实在是书写了不平凡的一
页。简言之, 《文化与社会》的基本立场是,文学批评 向来就
不是纯文学 的事情 ,而是与社会文化各部 门密切联系 、无法
单独分离出来 的领域 。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 的英 国文化 (社
会 )生活的不平等状况更加严重 , 占人 口绝大多数 的工人阶
级 的文化努力被冷漠而顽 固地排斥在 “文化 ”之外,为 了消
除 由此产生 的社会裂痕 ,必须呼吁一种全体社会成员都能平
等参与建设、控制和享有的 “共 同文化”。不难看出,威廉斯
的 “文化唯物主义 ”不仅试 图将文学文化与物质文化关联起
来,而且表露出温和的人道的社会主义倾 向。
个爱尔兰工人移民家庭, 年入英 国剑桥大学三一学院求学,于 年获博
士学位并留校任教,在基督学院做研究和教学辅助工作 。 年至 年 ,在
英 国牛津大学沃德姆学院任诗歌辅导员; 年至 年任牛津大学里纳克学
院批评理论讲师; 年至 年任牛津大学沃顿英 国文学教授 。 年至今
在英 国曼彻斯特大学任文化理论教授 。
第 3 页
伊格尔顿于 年出版的第一部文学批评专著 《莎士比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