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疫学家谢毓晋-祝久红等.pdfVIP

  1. 1、本文档被系统程序自动判定探测到侵权嫌疑,本站暂时做下架处理。
  2. 2、如果您确认为侵权,可联系本站左侧在线QQ客服请求删除。我们会保证在24小时内做出处理,应急电话:400-050-0827。
  3. 3、此文档由网友上传,因疑似侵权的原因,本站不提供该文档下载,只提供部分内容试读。如果您是出版社/作者,看到后可认领文档,您也可以联系本站进行批量认领。
查看更多
毓晋教授离开我们已经二十二年了,他是我的同窗知友,比我大 一岁,小兄老弟,情同手足。我们都在 1932 年考进上海同济大学医学 院,一起在一个班内(三十人)攻读医学预科,主要学习德语;两年后进 入医学前期,又一起学习解剖学、生理学、生物学、生物化学等课程。我 们同上课、同行尸体解剖、同考试、同住在一个寝室里,朝夕相处,情深 谊厚。1936 年冬医学前期结 后,是他提出远渡重洋去德国留学,继 续攻读临床医学。到德国后,他即去富来堡(Freiburg )大学学习,我则 留在慕尼黑(M nchen )大学上学。谢毓晋教授在学成后早我回国(1941 年),我在 1947 年初回国到上海,他又给予不少帮助,要我回母校同济 大学医学院工作。种种情景,历历在目。我一直希望编写一本纪念文 集来怀念他,但不能如愿。今天,这本传记出版了,也等于完成了我的 宿愿,感到万分欣慰。 谢毓晋教授是我国杰出的微生物免疫学家。他在读书的时候就经 常说:“临床医学虽好,但一次只能治好一个病人;临床医生医术再好, 没有特效 物去对付侵袭人体的各种病菌,也只能眼睁睁地望着病人 一个一个离开人世。”谢毓晋教授在毕 后按着自己的志愿放弃了临床 医学,坚决走著名微生物免疫学家郭霍(Koch )、巴斯德(Pasteur )的道 路,到实验室去研究威胁千百万人健康的传染病的预防和治疗问题。 这就是他献身于人民保健事 的根源所在。 1937—1941 年 毓晋教授在德国富来堡大学学习及工作期间,已 在微生物免疫学方面作出了不少成绩,先后发表了四篇有价值的论文, 1 疫学家谢毓晋 引起了国际上的重视。1941 年他回国后,历任兰州卫生署西北防疫处 技正,同济大学医学院和上海医学院细菌学教授,同济大学医学院院长 兼免疫学研究所所长,一直到解放。在这段时间内,尽管条件十分困 苦,设备非常简陋,他 是孜孜不倦地在研究,在埋头工作。一直到解 放后,1952 年中南卫生部请他来武汉担任当时号称东亚规模最大的武 汉生物制品研究所的 技师,从此他一心扑在微生物免疫学和生物制 品科学工作上,指导生产,全力开展科研,悉心培养人才,还发表了三十 多篇很有价值的论文。十年动乱期间,他受到了不公正的批判,但仍坚 持科学研究,关心人民健康,造福人民的信心从未消沉。 毓晋教授的 一生,为发展我国微生物免疫学和生物制品科学作出了极其宝贵的贡 献。 谢毓晋教授在武汉工作期间,进行的与临床密切结合的重要研究 有两项。其一,他看到国内在临床上严重缺乏输血用血液,就着手研制 代血浆用品,于 1960 年开始进行用猪血清研制的动物血清代血浆研 究,这是一项在国际上没有解决的医学科研问题。1980 年这个科研成 果终于完成了,并在很多晚期血吸虫病人身上注射应用此代血浆制品, 获得了较好的疗效。其二,他看到器官移植这项工作的重要性,乃配合 我在20 世纪70 年代初提出的肝移植临床工作,研制了“抗淋巴细胞球 蛋白(ALG )”和“单克隆抗淋巴细胞抗体(OKT3 )”两种制剂。经过临床 试用证明,这两种制剂在器官移植术后均具有明显的免疫抗排斥作用。 这些科研成果都是在70 年代初,在十分艰难的条件下开展研究而取得 成就的。必须提出的是,Monoclonal 的中文译名“单克隆”就是由谢毓 晋教授首先命名的。 毓晋教授还是一位出色的科普工作者。1948 年他和我们一起 创办了《大众医学》,并担任了第一任 编辑,奠定了《大众医学》的良好 基础。当时除了主编工作外,他还撰写了大量医学科普文章,几乎每期 都有他写的一篇,例如《可怕的带菌者》、《怎样在家庭中消毒》、《病原菌 和人体》、《你会种牛痘吗》、《霍乱伤寒的病原和预防注射》、《当心白喉》、 《打预防针》、《

文档评论(0)

*****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请先注册登录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