波动光学二三.ppt

  1. 1、本文档共48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P L D B 3 4 A 1 C 2 ∟ 考虑半波损失,实际光程差为: 明纹 暗纹 点光源的等倾干涉条纹 入射角相同的光线分布在锥面上,对应同一级干涉条纹。 2、点光源与面光源: 扩展光源的等倾干涉条纹(非相干叠加) 面光源上不同点而入射角相同的入射光,都将汇聚在同一级干涉环上(非相干叠加),因而面光源照明比点光源照明条纹明暗对比更鲜明。 (1)形状:一系列同心圆环; (2)条纹级次分布: 3、条纹特征: 靠近环心的条纹干涉级别高; (4)条纹间距:入射角增加时,条纹间距减小,内疏外密; 增透膜: 能减少反射光强度而增加透射光强度的薄膜。 4、等倾干涉的应用: 增反膜: 能增加反射光强度而减少透射光强度的薄膜。 多层高反射膜 H L ZnS MgF2 H L ZnS MgF2 在玻璃上交替镀上光学厚度均为?/4的高折射率ZnS膜和低折射率的MgF2膜,形成多层高反射膜。 美国物理学家,主要从事光学研究,有生之年一直是光速测定的国际中心人物。 (1)1879年他用自己改进了的傅科方法,获 得光速值为299 910±50km/s; (2)1887年的迈克耳孙—莫雷实验,否定了以 太的存在,它动摇了经典物理学的基础; (3)1893年首倡用光波波长作为长度基准; (4)1920年第一次测量了恒星的尺寸(恒星参宿四 ); (5)1907年获诺贝尔物理学奖。 A. Michelson (1852-1931) 5、迈克耳逊干涉仪 单色光源 反射镜 反射镜 迈克耳孙干涉仪 (等厚干涉、等倾干涉均可) 与 成 角 补偿板 分光板 移动导轨 反射镜 反射镜 单色光源 光程差 的像 干涉条纹移动数目 迈克尔孙干涉仪的主要特性: 两相干光束在空间完全分开,并可用移动反射镜或在光路中加入介质片的方法改变两光束的光程差. 移动距离 移动反射镜 (1) 若M?1、M2平行 等倾条纹 干涉图像分析 (2) 若M1、M2有小夹角 当M1和M2不平行,且光平行入射, 此时为等厚条纹 干涉图像分析 (3)与牛顿环的比较 虽然都是环状干涉条纹,但迈克尔逊干涉图样中干涉级数越高半径越小,而牛顿环干涉级数越大半径越大。 牛顿环 迈克尔逊干涉图样 应用: 1、微小位移测量(误差不超过±? / 2) 2、测波长 用氦氖激光(632.8nm)作光源,迈克耳逊干涉仪中的M1反射镜移动了一段距离,数得干涉条纹移动了792条 例 求 M1移动的距离。 解: 若已知光源的波长,利用此方法可以精密测定长度;若已知长度,则可以测定光源的波长。 空气的折射率n 。 在迈克耳孙干涉仪的两臂中,分别插入l=10.0cm 长的玻璃管,其中一个抽成真空,另一个储有压强为1.013×105Pa的空气,用以测定空气的折射率n 。设所用光波波长为546nm,实验时,向真空玻璃管中逐渐充入空气,直至压强达到1.013×105Pa 。在此过程中,观察到107.2条干涉条纹的移动 例 求 解 设玻璃管充入空气前,两相干光之间的光程差为 Δ1 ,充入空气后两相干光的光程差为Δ2 ,根据题意,有 因为干涉条纹每移动1条,应对于光程变化1个波长,所以 故空气的折射率为 2、实验现象 2、实验现象 山东农业大学应用物理系 第二节 分波振面干涉 英国物理学家、医生和考古学家,光的波动说的 奠基人之一。 医学:1793年发现了眼睛晶状体的聚焦作用;波动光学:1801年的杨氏双缝干涉实验,首次引 入 “干涉”概念论证了光的波动说,并解释了牛顿环的成因及薄膜的彩色,1817年提出光是横波 ; 生理光学:第一个测定了7种颜色光的波长;从生理角度说明了人眼的色盲现象,提出了三原色理论; 材料力学:杨氏弹性模量; 考古学:破译古埃及石碑上的文字。 1、杨氏简介 一、杨氏双缝干涉 Thomas Young (1773 ―1829) 明条纹位置 明条纹位置 明条纹位置 为了观察到较清晰的干涉图样,实验装置应该满足: (1)S 、S1 、S2 的宽度应足够窄,约在10-2 mm 数量级,此时它们可近似看成线光源; (2)S1 、S2 间距较小,约为0.1 ~ 1 mm ;而且它们与S 的距离相等;(3)光屏 M与双缝S1 、S2 间距较大,约为1 m ;(4)光源的单色性较好。 2、实验现象 光强极小 (光强极大位置) 光强极大 (光强极小位置) 理论分析 d x r1 r2 s1 s2 D P S o (1) 屏上相邻明条纹中心或相邻暗条纹中心间距为 一系列平行的明暗相间条纹 (3) 当用白

文档评论(0)

youbika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