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中国哲学史》有感.docx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读《中国哲学史》有感 第 PAGE \* Arabic \* MERGEFORMAT 1 页 读《中国哲学史》有感 不惑:读《中国哲学史》有感 如果给几千年来中国人所追求的目标做一个排名,不惑,即无所担忧,无所困惑,一定可以排进前三名。为了能够减少自己的忧虑和烦恼,有人纵情于山水,例如陶渊明(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有人求助于酒精,例如曹操(何以解忧唯有杜康)。 总之,我们似乎一直很多烦恼,很多困惑。 有人开玩笑说,现在中国大学的保安都是哲学家,因为每次要进校门,他们都要问三个问题: 1. 你是谁? 2. 你从哪里来? 3. 你要到哪里去? 这三个问题,也是困惑了炎黄子孙很多年的经典问题,似乎解开了这三个问题,就可以获得不惑的真谛。带着这样的问题,我翻开了冯友兰先生的《中国哲学史》。说实话,在读这本书之前,有过担心,哲学本身就是一门较为玄的学问,如何阐述中国哲学就已经是一个较为复杂的命题,能够把哲学史讲清楚,则更加困难。 不过,大师终究是大师。冯先生高屋建瓴的总结归纳了中国哲学史中,奠基者地位的六家(儒家,道家,法家,阴阳家,名家,墨家)的发展历程,和主要思想。同时,介绍了佛家,以及西方哲学对中国哲学的影响,语言深入浅出,可读性极强;而冯先生个人对中国诸子的理解和认识达到了令人叹服的地步。 更重要的是,冯先生没有仅仅简单的总结归纳,而是在叙述的过程中,有的放矢的探讨和回答了开篇的三个经典问题,在阅读之后,令人既有茅塞顿开的感觉,又发人深思的去探索如何将中国先贤的哲学思想与我们日常的生活结合起来。 在我看来,这三个问题,可以代表中国人思想发展的三个层次: 首先,你是谁? 在阴阳家,和道家的思想中,人是自然的产物(侧面承认了人的动物性),所以最基础的思想认识是——人,应当顺乎自然规律。 掌握自然规律,是人类一直所向往的。伴随着近代科学的发展,了解自然,更好的利用自然,在近200多年以来,取得了前所未有的成就。内心对自然规律的认知,更多的是有限和无限的更迭。道家认为,规律没有极限,而是相符相依的关系。凡事到了极端,就会向另外一个方向发展,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依;因此,要戒骄,戒盈,凡事不可太过。 传承几千年的轮回的思想根源,无形中让中国人有了更多的希望,在逆境中有了更多的斗志,这也许也是中华民族多次处在亡国灭种边缘的时候,能够奋发崛起的原因。 但是,如果仅仅顺乎自然规律,人经常处在无为的状态下,也会带来负面影响。人类本性中,不管根源是善还是恶(儒家),一味放纵没有约束,懒惰是不可避免的,趋利除害的性格也会让已经成型的社会组织或者国家陷入混乱(墨家)。 这就是第二个问题:你从哪里来?——人类本性需要以礼道德,甚至是法律加以约束。(儒家,名家,法家)。 第一个思想层次属于少年,放荡不羁,没有束缚,任凭天性自由发挥。第二个层次的思想属于中年,人不是完全离群索居的动物,而是社会组织——国家中的人。以入世的思想成为社会中的一份子,则需要有规矩,既有外部的约束,也有内在的自我升华。名家和法家虽然有矛盾,但是联系更为密切。名家创建了对于条文措辞的推敲,法家承载了其工具,开创了以法立国的精神体系。两者相同之处,都在于以外在国家机器的存在,去约束人的本性,使其不能为所欲为。 而传颂千年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儒家思想,则是更加强调内修——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如果能够由己及人,则是为仁.这是儒家思想的核心,也是中国千年来传统主流思想的主题。 依靠外界的法令工具,和内在的修养修为,人在社会中和国家中,会对自己的行为有更清楚的认识,有更准确的定位。而明白了从哪里来之后,到哪里去的问题的答案就已经不远了。 第三个层次:你要到哪里去?——我们究竟在追求什么? 大家应该对这个问题思考的最多,抛开意识形态的区别,30年内的历史变迁,我们身边人所追求的内容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那在中国哲学史中,对这个问题的回答是什么呢?诸子百家都给出过自己的答案,而最多的则是内圣外王,但我认为境界最高的,只有庄子的内心的快乐. 内圣外王的概念非常流行,从儒家,道家,再到墨家,都有过类似的阐述。在古圣贤们看来,最理想的社会结构,应当是让圣人来为王.圣人,可以做到仁,义,礼,兼爱,无为等等,各家各派都将自己的最高认识用到了圣人的标准中,而做到这些标准的人,一旦成为了王,则是天下苍生的福祉,也是人类历史发展的最佳状态。 如今看来,在今天社会,为王不一定非要做最有权势的人,可以理解为做一个优秀的人,通过外部行为,将内心的修养表现出来。自我发展以内圣为目标,外王为表现,这样的社会和国家,无疑在任何时代都是令人羡慕和赞叹的。 而之所以将庄子的内心快乐作为最高境界的认识,在我看来,这是一种老年的智慧,是一种历经世事沧桑之后的大彻大悟。当然,有这种认识和追求的未必都是老年人,而是可以以此来

文档评论(0)

xingyuxiaxiang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