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法律思想史讲座.ppt

  1. 1、本文档共33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 法律思想史所显示的 中国法律文明与法律文化 吉林大学法学院 霍 存 福 一、中国古代法在世界法律文明史上的贡献(制度文明的实状) 中国古代法不是落后、野蛮、无可称道。我们有与“四大发明”等技术文明相媲美的法律文明,有与物质文化相媲美的灿烂的法律文化。 (一)世界影响 中国的法律文明曾征服了东亚。日本、朝鲜、越南都抄袭唐律。日本建立了“律令制国家”。日本人说:罗马人一用军事、二用法律征服了世界;中国也用法律征服了东亚。 靠什么?一个完整的法文明体系。制度、思想、价值、方法等都在内。 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精神自信,精神自信是价值优越的创制美感;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制度自信,制度自信是良法美意的创制美感——两种自信都属于文化自信。过去的中国有过这些自信。中国人也很有理由具备这些自信。 精神的自信,是一个民族对信念、良知的肯认;制度的自信,是对良法美意的肯定。(汉、唐) 《清史稿·刑法志一》的作者,在评价清代法律形式之一的“例”时,说: 例文……,总计八百十有五条。其立法之善者,如(1)犯罪存留养亲,推及孀妇独子;若殴兄致死,并得准其承祀,恤孤嫠且教孝也。(2)犯死罪非常赦所不原,察有祖父子孙阵亡,准其优免一次,劝忠也。(3)枉法赃有禄人八十两,无禄人及不枉法赃有禄人一百二十两,俱实绞,严贪墨之诛也。(4)衙蠹索诈,验赃加等治罪,惩胥役所以保良懦也。(5)强盗分别法无可贷、情有可原,歼渠魁、赦胁从之义也。(6)复仇以国法得伸与否为断,杜凶残之路也。凡此诸端,或隐合古义,或矫正前失,皆良法也。而要皆定制于康、雍时。 清代的6类7种“良法”。它们出现于存留养亲、死罪赦免、官吏贪赃、胥役勒索、强盗处理、复仇惩放等6个领域,措置上则分别反映着国家的恤鳏寡、教孝义、劝忠君、严贪墨、歼渠魁、赦胁从、禁擅杀等观念和意识;体现的是忠、孝、悯恤、佑善以及惩贪、戒残等,既有正面的“教”、“劝”,又有反面的“惩”、“杜”。 3宽3严。 (二)几项重要创造 1、刑法总则独立:李悝《法经·具法》,战国初。时间早。魏晋《刑名》、《法例》,北齐至清《名例》。沈家本说:“《名例》即西法之总则。” (1)原因:法律规则一般是对成年人、智力正常人、单独犯、故意犯、一次性犯罪等规定的,这就产生了未成年人、智力低下人、共犯、过失犯、累犯等如何定罪量刑的问题。在技术上就产生了总则性的要求。 (2)内容: A、老小及疾犯罪; 刑法修正案(八): 75岁以上老人故意犯罪,可以从轻或减轻处罚;过失犯罪,应当从轻或减轻处罚;不适用死刑。且拘役、3年以下有期刑,应当宣告缓刑。 对应问题:《唐律·名例》老小及疾有犯条:“诸年七十以上、十五以下及废疾,犯流罪以下,收赎。八十以上、十岁以下及笃疾,犯反、逆、杀人应死者,上请;盗及伤人者,亦收赎;余皆勿论。九十以上,七岁以下,虽有死罪,不加刑。” B、刑罚体系 刑法修正案(八): 1、拟从68个死刑罪名中取消13个——死刑偏重,减少死刑; 2、限制死缓减刑,延长实际执行期——由15-20年以下改为“减为20年尤其徒刑”;死缓累犯及故意杀人等死缓犯,在减为无期或20年有期或不得再减——生刑偏轻,延长刑期;(缓冲:可以假释) **对应问题:“死刑太重,生刑太轻”——古代废除肉刑后面临的问题。恢复肉刑派与取消派的争论。 2、法律部门分化:汉至晋,晋朝完成; (1)第一次法律部门分化:A、律、令在形式上分化——汉律、令分立;B、律、令在内容上分化——晋律、令分立; (2)第二次法律部门分化:令、式分化——北朝、隋、唐、五代式从令中分化出来; (3)意义:刑法独立,行政法类综合(包括行政法、诉讼法、民法等);法律部门实际是由解决矛盾的不同的质决定的——刑法解决犯罪与刑罚的问题,民法解决民事权利与义务问题,等等。 3、立法技术。 (1)刑法总则本身就是立法技术; (2)犯意、犯罪其他特征方面: 杀人罪(七杀):谋杀、故杀、斗杀、戏杀、误杀、过失杀、劫杀(不同角度定义——共犯、犯罪发展阶段、主观心理状态、犯罪起由、对象错误、对象特定性等); (3)侵财罪(六赃):强盗、窃盗、受财枉法、受财不枉法、受所监临财物、坐赃。 (4)“八字之义”:以、准、皆、各、其、即、及、若。“字类”,包括“依、同、加、减、如、止、听、从、仍、并、论、坐”十二字。 以——罪同真犯谓之以。凡称以者,悉同其法而科之。 准——止准其罪谓之准。凡称准者,止同以赃计钱为罪。 皆——罪无首造谓之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文档评论(0)

celkhn5460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