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虫媒出血热病毒.ppt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课件:虫媒出血热病毒.ppt

Ⅰ型 Ⅱ型 Ⅲ型 Ⅳ型 生物学特性 形态与结构 球形、卵圆形或多形态,Φ120nm。 包膜:双层脂质,两种糖蛋白刺突(G1、G2),均有血凝素抗原和中和抗原决定簇。 核衣壳:螺旋对称。 核心:(-)ssRNA,含长、中、短三个不连续片段,分别编码RNA多聚酶(L)、包膜糖蛋白(G1、G2)和核蛋白(NP)。 汉坦病毒 (×200,000) 汉坦病毒结构模式图 L、M、S为基因片段 G1、G2为包膜糖蛋白 N为核蛋白 抗原分型: 6个血清型。WHO认定4型:I型汉滩病毒、II型汉城病毒、Ⅲ型普马拉病毒,Ⅳ型希望山病毒。在我国为I型(姬鼠型或野鼠型,A型);II型(家鼠型或大鼠型,R型)。 培养特性: 在人肺传代细胞(A549)、非洲绿猴肾细胞(Vero E6)等增殖,不引起细胞病变,IFA查病毒抗原。 易感动物: 黑线姬鼠、长爪沙鼠、金地鼠(无明显症状),小白鼠乳鼠可发病及致死。 抵抗力: 对脂溶剂敏感,怕酸(<pH3)耐碱,怕热(60℃1h),耐冷(4~20℃)。 长 爪 沙 鼠 流行环节 - 1 地区性:与鼠类分布有关。我国山西、河南和城市疫区以褐家鼠为主,林区以大林姬鼠、农村以黑线姬鼠为主。 季节性:四季发病,但有明显高峰季节。以姬鼠传播者以11~1月为高峰,5~7月为小高峰。家鼠传播者3~5月为高峰,林区姬鼠传播者夏季为流行高峰。 周期性:以姬鼠为主要传染源的疫区,相隔数年一次大流行;家鼠为传染源的疫区,周期性不明显。流行高峰之前,主要传染源密度增高,带毒率也增高。 流行环节 - 2 传染源: 啮齿动物,以鼠类为主,既是传染源又是储存宿主,通过唾液、尿和粪便污染环境。 传播途径: (1)呼吸道传播:通过气溶胶传播; (2)消化道传播:动物排泄物污染食物; (3)接触传播:直接接触或破损皮肤感染; (4)垂直传播:HFRS可传给胎儿; (5)虫媒传播:螨类可能是传播媒介; 易感人群:人类易感,多呈隐性感染;与野生动物接触多者感染率高。 流行状况 – 1 20世纪30年代前苏联远东地区发现“流行性出血性肾炎”,以发热、出血和少尿为主要症状; 1935年黑龙江孙吴地区,侵华日军发现“二道岗病”或“孙吴热” 1942年确定为独立疾病,命名为“流行性出血热”; 1951年朝鲜战场美军出现 “朝鲜出血热”; 1960年日本大阪出现轻型患者,1975年日本发生实验室感染; 1934年以来的北欧芬兰、瑞典、挪威和东欧捷克、匈牙利、保加利亚等多次出现“流行性肾病”的流行。 流行状况 - 2 HFRS呈世界性分布,在31个国家和地区流行,主要是我国和韩国,次为俄罗斯、芬兰和前南斯拉夫等。 我国是重灾区,发病人数占全世界发病总数的90%。除青海和新疆尚未发现外,其余30个省市和自治区均有报道,包括台湾。 20世纪50年代报道病例数百计,60年代以千计,70年代数以万计,80年代高达10万计,通过灭鼠等防治措施,90年代以来病例数有所下降。 病死率为3%~20%不等,一般为5%左右。 流行病学特征 根据传染源不同分为3个类型: ① 野鼠型:主要由野外黑线姬鼠传播,多发生 在农业区,青壮年易感,一般病情较重; ② 家鼠型:由褐家鼠传播,农村和城市均可发 生,病情较轻,多无典型的5期经过; ③ 大白鼠型:发生在以大白鼠或小白鼠为实验 对象的实验室。 临床表现 潜伏期:1-2 周; 典型临床表现:高热,出血和肾损害。 典型临床过程:发热期,低血压(休克)期,少尿期,多尿期和恢复期。 致病机理 可能除病毒直接在胞浆内增殖造成细胞脏器损伤,并作用于血管引起血管通透性增加外,还可能有免疫病理反应参与。 最近报道,病毒侵犯骨髓前体细胞,从而妨碍免疫细胞的正常发育,因而导致免疫功能失调及血小板的严重减少。 免疫性:持久免疫(特异性IgM和IgG)。I型特异性IgG可维持1-30年,对II型病毒有交叉免疫。II型IgG多在2年内消失,对I型病毒有交叉免疫力,但不强。 症状典型的患者,根据临床症状即可诊断。但非典型患者在疾病早期症状类似流感,不易做出确诊, 故用微生物学检查方法进行辅助诊断,甚为重要。 微生物学检查原则主要为病毒分离及血清学检查,近年又相继建立了敏感、特异的病毒抗原检测法及病毒核酸检查法。   微生物学检查法 微生物学检查 病毒的分离及鉴定:用VeroE6 单层细胞培养法 或动物接种法(2~4d龄乳鼠、黑线姬鼠等)分离病毒。 血清学诊断:恢复期血清较急性期血清抗体效价 升高4倍以上即有诊断意义。 特异抗原检查:用免疫荧光法或酶标抗体法检测 白细胞或尿

文档评论(0)

iuad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