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课件:社区中医培训咳嗽王兴臣.ppt
(5)常用药: 黄芩、山栀、知母、桑皮—清泄肺热; 杏仁、贝母、瓜蒌、海蛤壳、竹沥半夏、射干—清肺化痰。 3、肝火犯肺证 (1)症状 主症:上气咳逆阵作,咳时面赤,咽干口苦,常感痰滞咽喉而咯之难出,量少质粘,或如絮条。 兼症:胸胁胀痛,咳时引痛。症状可随情绪波动而增减。 舌脉:舌红或舌边红,舌苔薄黄少津,脉弦数。 (2)证机概要:肝郁化火,上逆侮肺。 (3)治法:清肺泄肝,顺气降火。 (4)主方:黛蛤散合加减泻白散加减。黛蛤散清肝化痰,加减泻白散由桑白皮、地骨皮、粳米、甘草、知母、黄芩、桔梗、靑皮、陈皮组成。顺气降火、清肺化痰,二方相合,使气火下降,肺气得以清肃,咳逆自平。 (5)常用药: 桑白皮、地骨皮、黄芩——清肺热。 山栀、丹皮——泻肝火。 青黛、海蛤壳——化痰热。 粳米、甘草—和胃气,使泻肺不伤脾胃。 苏子、竹茹、枇杷叶——降逆气。 4.肺阴亏耗证 (1)症状 主症:干咳,咳声短促,或痰中带血丝,或声音逐渐嘶哑。 兼症:口干咽燥,或午后潮热,颧红,盗汗,口干,日渐消瘦,神疲。 舌脉:舌质红、少苔,脉细数。 (2)证机概要:肺阴亏虚,虚热内灼,肺失润降。 (3)治法:滋阴润肺,化痰止咳。 (4)方药:沙参麦冬汤加减。本方有甘寒养阴、润燥生津之功。可用于阴虚肺燥,干咳少痰。 (5)常用药: 沙参、麦冬、花粉、玉竹、百合—滋养肺阴。 甘草—甘缓和中。 贝母、甜杏仁—润肺化痰。 桑白皮、地骨皮—清肺泻热。 内伤咳嗽证治简表 辩 证 痰湿蕴肺 痰热郁肺 肝火犯肺 肺阴亏耗 肺气虚弱 寒饮伏肺 病 机 脾湿生痰犯肺,壅遏肺气。 痰热壅肺,肺失肃降。 肝郁化火,上逆侮肺。 肺失润降。 肺气不足 肺气不降 主 证 咳 嗽 咳声重浊 咳嗽气粗有力 气逆作咳,或为呛咳 干咳,咳声短,午后黄昏为剧,或声音嘶哑。 咳声低弱,气短。 咳嗽气急,甚则喘鸣有声,多在寒冬发作或加重。 咯 痰 痰粘腻,或成块,色白或灰,痰多易出。 痰粘,色黄,或带血,或味腥,量多,咯痰不爽。 痰粘,少,咯痰不爽,咽中伴有痰滞感。 痰粘或黄,或痰中带血,量少。 痰清稀,咯痰无力,量多。 痰多,清稀泡沫状,或粘,色白易咯。 伴有 症状 胸闷脘痞,呕恶食少,神疲乏力。 发热面赤,或不发热,口干欲饮,或胸胁肋胀痛。 咳时面赤,咽干口苦,症状可随情绪波动增减,或有胁痛。 消瘦无力,颧红潮热,盗汗,口燥咽干。 面白畏风,易汗,易感冒,神疲懒言。 形寒怕冷,喜热饮,可时轻时重,或伴有肺、脾气虚症状。 脉 象 濡滑 滑数 弦数 细数 细弱 细弦滑或沉弦 舌 诊 苔白腻 薄黄腻,舌红。 苔薄黄,少津。 舌红少苔 舌淡白 白滑 病证 联系 慢支伴阻塞性肺气肿,肺功能带偿型、支扩等。 急支、肺炎、肺脓疡或慢支、支扩继发感染等。 多见于慢支,慢性咽喉炎或神经官能证患者。 肺结核、慢性咽喉炎、肺部肿瘤、或肺炎、肺脓疡恢复期。 多种肺系疾病,伴阻塞性肺气肿,肺功能失代偿。 慢支后期,伴重度失代偿性肺气肿。 治 法 健脾燥湿,化痰止咳。 清热肃肺,化痰止咳。 清肺泻肝,顺气降火。 滋阴润肺,止咳化痰。 补气温肺,止咳化痰。 温肺化饮 主 方 二陈平胃散合三子养心汤 清金化痰汤 黛蛤散合加减泻白散 沙参麦冬汤 温肺汤 小青龙汤 【预防调护】 一、预防感冒。注意气候变化,防寒保暖,平素易于感冒者,配合防感冒保健操,面部迎香穴按摩,夜间足三里艾熏。 二、慢性久咳肺气虚弱者,适当参加体育锻炼,以增强体质,提高抗病能力。 三、外感咳嗽,如发热等全身症状明显者,应适当休息。 四、内伤咳嗽多呈慢性反复发作,尤其应当注意起居饮食的调护,饮食不宜甘肥、辛辣及过咸,嗜酒及吸烟等不良习惯尤当戒除。 五、缓解期应坚持 “缓则治本”的原则,补虚固本以图根治。 二、内伤咳嗽邪实正虚者须联系处理。 气火咳嗽每易耗伤肺津,应适当配合清养肺阴之品;痰湿咳嗽,常易伤及肺脾之气,应配合补脾益肺之品,以免久延导致肺气虚寒,寒饮伏肺的咳喘;肺阴亏耗咳嗽,每致阴虚火炎,灼津为痰,必要时还当兼以清火化痰。 三、注意外感咳嗽与内伤咳嗽的关系。 外感咳嗽反复不愈可成内伤咳嗽,其中夹湿夹燥者较为缠绵,应彻底治疗,以杜其迁延转化。 内伤咳嗽每易感受外邪使发作加重,治疗应权衡标本的主次缓急,或先后分治,或标本兼顾。 四、治疗禁忌 外感忌用敛肺、收涩的镇咳药。误用则致肺气郁遏不得宣畅,不能达邪外出,邪恋不去,反而久咳伤正。必须采用宣肃肺气,疏散外邪治法,因势利导,邪去则正安。 内伤忌用宣肺散邪法。误用每致耗损阴液,伤及肺气,正气愈虚。必须注意调护正气,即使虚实夹杂,亦当标本兼顾。 五、注意审证求因,切勿见咳止咳。 咳嗽是人体祛邪外达的一种病理表现,治疗决不能单纯见咳止咳,必须按照不同的
原创力文档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