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内脏神经传导通路.ppt

  1. 1、本文档共61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课件:内脏神经传导通路.ppt

* 周围感受器接受机体内外环境的各种刺激,并将其转变成神经冲动,沿着传入神经元传递至中枢神经系统各个部位,最后至大脑皮质高级中枢,产生感觉。另一方面,大脑皮质将这些感觉信息分析整合后,发出指令,沿传出纤维,经脑干和脊髓的运动神经元到达躯体和内脏效应器,引起效应。因此,在神经系统内存在着两大类传导通路conductive pathway:感觉(上行)传导通路sensory(ascending) pathway和运动(下行)传导通路motor(descending) pathway。从总体上说,它们分别是反射弧组成中的传入和传出部,但只有不经过大脑皮质的上、下行传导通路才称为反射通路。 * * * (一)皮质脊髓束 皮质脊髓束corticospinal tract由中央前回上、中部和中央旁小叶前半部等处皮质的锥体细胞轴突集中而成,下行经内囊后肢的前部、大脑脚底中3/5的外侧部和脑桥基底部至延髓锥体。在锥体下端,约75%~90%的纤维交叉至对侧,形成锥体交叉。交叉后的纤维继续于对侧脊髓侧索内下行,称皮质脊髓侧束,此束沿途发出侧支,逐节终止于前角细胞(可达骶节),主要支配四肢肌。在延髓锥体交叉,皮质脊髓束中小部分未交叉的纤维在同侧脊髓前索内下行,称皮质脊髓前束,该束仅达上胸节,并经白质前连合逐节交叉至对侧,终止于前角运动神经元,支配躯干和四肢骨骼肌的运动。皮质脊髓前束中有一部分纤维始终不交叉而止于同侧脊髓前角运动神经元,主要支配躯干肌(图19-7)。所以,躯干肌是受两侧大脑皮质支配,而上下肢肌只受对侧支配,故一侧皮质脊髓束在锥体交叉前受损,主要引起对侧肢体瘫痪,躯干肌运动不受明显影响;在锥体交叉后受损,主要引起同侧肢体瘫痪。 实际上,皮质脊髓束只有10%~20%的纤维直接终止于前角运动神经元,大部分纤维须经中间神经元与前角细胞联系。 * (二)皮质核束 皮质核束 corticonuclear tract主要由中央前回下部的锥体细胞的轴突集合而成,下行经内囊膝至大脑脚底中3/5的内侧部,由此向下陆续分出纤维,大部分终止于双侧脑神经运动核(动眼神经核、滑车神经核、展神经核、三叉神经运动核、面神经核支配面上部肌的细胞群、疑核和副神经脊髓核),这些核发出的纤维依次支配眼外肌、咀嚼肌、面上部表情肌、胸锁乳突肌、斜方肌和咽喉肌。小部分纤维完全交叉到对侧,终止于面神经核支配面下部肌的神经元细胞群和舌下神经核(图19-8),二者发出的纤维分别支配对侧面下部的面肌和舌肌。 * 二、锥体外系 锥体外系extrapyramidal system是指锥体系以外的影响和控制躯体运动的所有传导路径,其结构十分复杂,包括大脑皮质(主要是躯体运动区和躯体感觉区)、纹状体、背侧丘脑、底丘脑、中脑顶盖、红核、黑质、脑桥核、前庭核、小脑和脑干网状结构等以及它们的纤维联系。锥体外系的纤维最后经红核脊髓束、网状脊髓束等中继,下行终止于脑神经运动核和脊髓前角细胞。在种系发生上,锥体外系是较古老的结构,从鱼类开始出现,在鸟类成为控制全身运动的主要系统。但到了哺乳类,尤其是人类,由于大脑皮质和锥体系的高度发达,锥体外系主要是协调锥体系的活动,二者协同完成运动功能。人类锥体外系的主要机能是调节肌张力、协调肌肉活动、维持体态姿势和习惯性动作(例如走路时双臂自然协调地摆动)等。锥体系和锥体外系在运动功能上是互相依赖不可分割的一个整体,只有在锥体外系保持肌张力稳定协调的前提下,锥体系才能完成一切精确的.随意运动,如写字、刺绣等;而锥体外系对锥体系也有一定的依赖性,锥体系是运动的发起者,有些习惯性动作开始是由锥体系发起的,然后才处于锥体外系的管理之下,如骑车、游泳等。下面简单介绍主要的锥体外系通路。 * * * * (二)痛、温觉和粗触觉压觉传导通路 1. 躯干、四肢的痛温觉和粗触觉压觉传导路 2.头面部痛、温、触压觉传导路 脊神经 (周围突) 脊神经节 1 后根 中枢突 皮肤感受器 Ⅰ、Ⅳ~Ⅶ层 2  躯干、四肢的痛温觉和粗触觉压觉传导路 上升1~2节 白质前连合交叉 经延髓、脑桥、中脑 脊丘侧束(痛温觉) 脊丘前束(粗触觉压觉) 腹后外侧核 3 丘脑中央辐射 经内囊后肢 中央后回中、上部中央旁小叶后部 损伤及表现: ①脊神经、脊神经节、后根: 同侧分布区的节段性痛温觉粗触觉压觉障碍 ②后角: 同侧支配区的节段性痛温觉粗触觉压觉障碍 ③白质前连合: 双侧对称性节段性痛温觉粗触觉压觉障碍 躯干、四肢的痛温觉和粗触觉压觉传导路 ④脊髓外侧索: 对侧损伤平面以下(下1~2节段)的痛温觉障碍 ⑤脑干损伤累及脊髓丘脑束、 腹后外侧核: 对侧躯干及上、下肢痛温 觉粗触觉压觉障碍 ⑥内囊、大脑皮质: 对侧相应支配区感觉障碍 损伤及表现: 躯干、四肢的痛温觉和粗触觉压觉传导路 2.头面部

文档评论(0)

iuad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