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体格生长指标的测量 合肥市第三人民医院儿科 王艳玲 一、目的 通过对小儿体格生长各项指标的 测量,判断小儿体格生长的水平。 三、操作前准备 1.向患儿家长交代测量目的,解释测量方法,取得家长的同意及配合。 2.检查物品准备:体重秤、婴儿身长测量器、身高计、软尺、垫布、皮褶厚度计等。 四、操作步骤 1.体重测量: (1)3岁以下小儿测量: ★:10kg以下的小婴儿先进行环境准备,使室温保持在22- 24°。测体重之前注意体重计先除零,脱去小儿衣帽及纸尿裤,一手托住小儿头部,一手托住臀部,放于体重秤上进行称量。 ★:小婴儿最好采用载重10-15kg的盘式杠杆秤或盘式电子秤测量,准确到10g。1-3岁幼儿亦可采用载重50kg的体重计蹲位测量,准确读数至50g,需注意让小儿蹲于秤台中央。 1.体重测量: (3)体温低或病重的患儿:可先将衣服纸尿裤和小毛毯称重,再给患儿穿上后再测量。 2.身长(高)测量 (1)卧位测量(3岁以下): 一手托住小儿头部,一手托住臀部,将小儿仰卧位放在量床底板中线上,两人配合,助手将头扶正。使头顶接触头板,同时小儿双眼直视前方。最佳头部位置是使法兰克福平面(耳眼平面)处于垂直位,即使左右两侧外耳门上缘点于左侧眶下缘点三点处于同一垂直面。检查者位于小儿右侧,左手按住双膝,使双腿伸直并拢,右手移动足板使其接触两侧足跟,然后读刻度。 注意使量床两侧的读数一致,误差不超过0.1cm。 如有条件可再次测量读数,取两次读数的平均值作为最终测量值,以减少误差。 2.身长(高)测量 3.顶臀长测量 头顶至坐骨结节的长度称为顶臀长,多用于3岁以下小儿。测量时小儿取仰卧位,由助手固定小儿头部及身体,使其头部贴于测量板顶端。测量者位于小儿右侧,左手提起小儿小腿使其膝关节屈曲,大腿与底板垂直,骶骨紧贴底板,右手移动足板,使其紧贴小儿臀部,精确至0.1cm。 4.坐高测量 5.上、下部量 取仰卧位或者立位,用软尺或者硬尺测量自耻骨联合上缘至足底的垂直距离,为下部量,精确至0.1cm。身长减去下部量即为上部量。0-3岁婴幼儿取仰卧位测量,3岁以上儿童取立位测量,要求同身长的测量。 6.头围测量 小儿取立位或者坐位,测量者位于小儿前方或者一侧,用拇指将软尺零点固定于一侧眉弓上缘处,软尺经过耳上方,经枕骨结节最高点,两侧对称,从另一侧眉弓上缘回至零点后读数。误差不超过0.1cm。 7.胸围测量 3岁以下小儿,测量时小儿取卧位或立位,3岁以上小儿,取立位。测量者位于小儿前方或一侧,用手指将软尺零点固定于一侧乳头下缘,手拉软尺,绕经小儿后背,以两侧肩胛骨下角下缘为准,注意前后左右对称,经另一侧回到起点,然后读数。取平静呼、吸气时的中间数,误差不超过0.1cm。测量时软尺应紧贴皮肤,注意软尺不要打折。 8.腹围测量 取卧位,测量婴儿时将软尺零点固定在剑突与脐连线的中点,经同水平位绕背一周回到零点,儿童可平脐经同水平位绕背一周后回到零点进行读数,精确至0.1cm。 9.腹部皮下脂肪测量 取锁骨中线平脐处,皮褶方向与躯干长轴平行,测量者在测量部位用左手拇指和食指将该处皮肤及皮下脂肪捏起,捏时两手指应相距3cm。右手 拿量具(皮褶厚度计)将钳板插入捏起的皮褶两边至底部钳住,测量其厚度,精确至0.5mm。 10.上臂围测量 五、相关知识 1.体重:是器官、系统、体液的综合重量,其中骨骼、肌肉、内脏、体脂和水分占主要成分。是最容易准确测量,反映儿童生长与营养状况的灵敏指标。 2.身长(高):为头、脊柱及下肢长度的总和。 3岁以内的婴幼儿或不能站立者应卧位测量头顶点至足底距离,称之为身长;立位测量称之为身高。主要反映的是长期营养状况,短期内影响生长发育的因素对身长影响不明显。它受遗传、种族和环境的影响较明显。 3.上、下部量:用软尺测量自耻骨联合上缘至足底的垂直距离,为下部量;身长或身高减去下部量即为上部量。出生时上部量大于下部量,中点在脐上,随着下肢长骨的生长,中点下移,2岁时在脐下,6岁时在脐与耻骨联合上缘之间,12岁时恰位于耻骨联合上缘,此时上下部量相等。 4.头围:指头的最大围径,反映脑和颅骨的发育。头围过大或突然增长过快提示:脑积水、脑肿瘤;头围过小或者不能正常增长提示:脑发育不良,小头畸形 。胎儿期脑发育较快出生时头围约34cm,生后3个月达40cm,生后6个月达44cm ,一岁时为46cm,2岁达48cm,5岁时约50cm,15~16岁达54~58cm。头围在2岁内测量最有价值。 5.胸围:胸围是胸廓的围长,反映胸廓与肺的发育。其大小与肺、胸廓、肌肉和皮下脂肪的发育有关。出生时胸围小于头围
原创力文档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