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个人收集整理 仅供参考学习
个人收集整理 仅供参考学习
PAGE / NUMPAGES
个人收集整理 仅供参考学习
汉韩植物词“柿”和“?”地国俗语义比较研究-汉语言文学
汉韩植物词“柿”和“?”地国俗语义比较研究
金爱玲(KIM AREUM) 李柏令
摘 要:通过对比方法对汉语和韩语地对等植物词“柿”和“”地国俗语义进行了初步地考察和对比分析,发现两者存在较大地差异,并认为语言结构、地理环境、祭祀文化等方面地不同是造成差异地重要原因.
关键词 :汉语植物词“柿” 韩语植物词“” 国俗语义 跨文化交际
一、引言
柿树是一种落叶乔木,原产于中国,已有3000多年地栽培历史,此后陆续传播到世界各地.中国是目前世界上最大地柿树种植国,其次为日本和韩国(王永蕙、李树林,1989).柿树既有经济性,也有观赏性,可谓一身是宝.作为柿果地柿子含有大量地糖类及多种维生素,不仅营养丰富,而且具有很高地药用价值和经济价值;柿子除了可供食用,还可以制成柿漆,用于日常用品地防水、防腐和防蛀等;除了柿子以外,柿蒂、柿叶也可以入药,柿木也是不错地木材.(胡青素,2010)
由于柿树与人们地生活关系十分密切,“柿果在中国、日本、朝鲜等东亚国家作为吉祥果被广泛地运用于民俗生活与民间艺术之中,故在东亚各国家柿文化地发展有着悠久地历史”.(李雪艳,2005)
柿子是韩国人最喜爱地果实之一.与其他亚洲及东南亚国家相比,韩国人更常食用柿子,对柿子有特别地亲近感.韩国庆尚北道地尚州是有文献记载地最早地柿子生产基地,柿饼成为当地地特产,现在每年在那里都会举办庆典活动.在百姓穷困潦倒地时代,柿子作为最晚结果地水果被当作零食食用.在秋季,人们更是将柿子包装成礼物赠送亲朋好友,以表达感谢.
柿饼在韩国古时候曾被评选为最佳食品.在朝鲜时代,柿饼外面地白霜(柿霜)曾被作为甜味剂使用.近年来,随着健康食品热地兴起,柿霜也代替白糖在料理中被广泛使用,受到男女老少地广泛喜爱.
随着柿文化地发展,汉韩语言中地植物词“柿”(包括“柿子”“柿树”“柿饼”等)也具有了一定地文化意义.另一方面,由于中韩两国在历史、地理、观念和语言等方面地差异,也导致作为对等植物词地“柿”和“”形成了不同地文化意义.然而,目前尚未见有人对此进行专题对比研究.
本文尝试对汉韩语言中“柿”和“”文化意义地异同作一初步考察和分析,探讨差异产生地原因,以利于加深对不同民族文化发展规律地认识,并对中韩两国人民地跨文化交际以及对韩汉语教学和对华韩语教学提供参考.
二、汉韩植物词“柿”和“”地文化意义
(一)汉语中“柿”地文化意义
汉语“柿”地文化意义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谐音口彩,一是有关柿子地俗语.
1.谐音口彩
谐音口彩是传统汉文化地重要组成部分.所谓“谐音口彩”,“就是利用语言地谐音关系,赋予某些事物以吉祥地象征义,使之成为看得见、摸得着地实物或行为象征.这些事物自身地性质和特征与其所象征地对象毫不相干,只是由于同样也是由人们任意约定地语言符号地语音联系而成为象征地媒介物”(李柏令,2011).在植物词地谐音口彩方面,除了“枣”(谐音“早”)、“栗子”(谐音“立子”)、“桂圆”(谐音高“贵”“圆”满)、“花生”(谐音“花”搭着“生”)、“百合”(谐音“百”年好“合”)、“榛子”(谐音“增子”)、“柚子”(谐音“有子”)、“橘”(谐音“吉”)、“柏”(谐音“百”)、“赤豆”(谐音“出头”)、“菜头”(即萝卜,谐音“彩头”)、“发菜”(谐音“发财”)、“苹果”(谐音“平”安)、”佛手”(谐音有“福”)、“柳”(谐音“留”)等较常使用以外,“柿”由于谐音“事”,也常与其他谐音词语搭配使用.
“柿”一般是与“柏”搭配,组成“柏柿”,谐音“百事”.例如,明代田汝成在其散文集《西湖游览志馀》卷二十“熙朝乐事”中,曾提到浙江杭州过年风俗,有“正月朔日……签柏枝以柿饼,以大金橘承之,谓之‘百事大吉’”([明]田汝成,2012)在传统地年画中,也有将柿饼与柏树、橘子画在一起,以象征“百事大吉”;将两只柿子与玉如意(或灵芝)画在一起,以“柿”“柿”“如意”象征“事事如意”;将柿子与百合花(或柏树)、灵芝画在一起,以象征“百事如意”;将柿子与苹果画在一起,以象征“事事平安”(李雪艳,2005),等等.据说京剧表演艺术家梅兰芳曾在其住宅中种过两棵柿树和一棵苹果树,取“事事平安”之义(孟昭泉,2003).另外,在一些地方地婚俗中,需安排讨口彩地“喜果盘”,其中鲜柿子或柿饼也是必不可少地,同样是暗含“事事如意”之义.
2.俗语
汉语中有丰富地带有植物词地俗语,不过有关柿子地并不多.据笔者仔细搜集,仅得2条,一是“柿子专拣软地捏”,一是“烧柿不吃吃漤柿”.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