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39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昆虫生态学Insect Ecology 第六章 种间相互作用 第一节、种间竞争 种间竞争的特点 不对称性:竞争对各方影响的大小和后果不同,即竞争后果的不等性。 共轭性:对一种资源的竞争,能影响对另一种资源的竞争结果。 洛特卡-沃尔泰勒竞争模型 α为物种乙对物种甲的竞争系数 β为物种甲对物种乙的竞争系数 两物种种群的平衡线 竞争系数α意义分析: 两物种竞争可能产生的四种结局 竞争结局分析 ⑴ 当K1 K2/β,K1/αK2时,物种甲取胜,物种乙被排挤掉。 ⑵ 当K2 K1/α,K2/βK1时,物种乙取胜,物种甲被排挤掉。 ⑶ 当K1 K2/β,K2K1/α时,两个物种稳定共存。 ⑷ 当K1 K2/β,K2K1/α时,两个物种不稳定共存,物种甲和物种乙都有取胜的机会。 进一步推论 进一步推论 例:K1 K2/β,K1/αK2, 若取其倒数,则为 1/K1β/ K2,α/K11/K2, 表示物种甲的种内竞争强度小,种间竞争强度大,而物种乙的种内竞争强度大,种间竞争强度小。 竞争结局为物种甲取胜、物种乙被排挤掉。 植物的竞争模型 输入率=物种甲(N1)播种的种子数/物种乙(N2)播种的种子数 输出率=收获时物种甲种子数/收获时物种乙种子数 植物竞争中四种可能的结果 a N1取胜;b N2取胜;c 稳定平衡;d 不稳定平衡 生态位(niche) 指每个种群与群落中其他种群在时间和空间上的相对位置及其机能关系。 格林尼尔:对栖息地再划分的空间单位(强调生物分布的空间特征) 埃尔顿:物种在生物群落中的地位和作用,强调一种生物和其他生物的相互关系,特别是营养关系。 哈奇森:n维资源中的超体积。在生物群落中,若无任何竞争者存在时,物种所占据的全部空间,即理论最大空间称为该物种的基础生态位;当有竞争者存在时,物种仅占据基础生态位的一部分,这部分实际占有的生态位称为实际生态位。 竞争越激烈,物种占有的实际生态位就越小。 生态位 高斯假说(竞争排斥原理) 生态位相同的2个物种不可能在同一地区共存。如果生活在同一地区内,由于剧烈的竞争,它们之间必然出现栖息地、食性、活动时间或其他特征上的生态位分化,又称为高斯假说(Gause’s hypothesis)。 Eg. 大草履虫和双核小草履虫培养 生态位重叠 两个竞争关系的物种生态位重叠程度由种内竞争和种间竞争强度决定。种间竞争促使两物种的生态位分开,其资源利用曲线不可能完全分开。 如果两物种的资源利用曲线重叠较少,物种是狭生态位的,其种内竞争较为激烈,将促使其扩展资源利用范围,使生态位重叠增加。 如果两竞争物种的资源利用曲线重叠较多,物种是广生态位的,生态位重叠越多,种间竞争越激烈,按竞争排斥原理,将导致某一种物种灭亡,或通过生态位分化而得以共存。 三个共存物种的资源利用曲线 第二节、捕食作用 指一种生物攻击、损伤或杀死另一种生物,并以其为食。 广义的捕食包括肉食性天敌取食植食性昆虫或其他肉食性昆虫、食草(植食性昆虫吃绿色植物)、拟寄生(寄生蜂将卵产在昆虫卵内,缓慢杀死宿主)、自残行为。 捕食作用的意义 生物群落的能流中,捕食者起着显著的作用; 捕食者作为它们取食的那种猎物种群的调节者,它是造成死亡率最明显的一方面; 捕食者在维持猎物种群的适合度方面起作用; 捕食者在猎物的进化过程中起着选择性的作用。 Lotka-Volterra模型 把猎物和捕食者两个种群放在一起 猎物密度的降低程度取决于:①猎物与捕食者相遇的机率;②捕食者发现和攻击猎物的效率(ε)。 捕食者密度增长取决于:①猎物与捕食者的密度;②捕食者利用猎物,转变为自身的效率(θ)。 r1、ε、 r2和θ是常数 捕食者与猎物种群的波动周期 Holing模型 “捕食”数目与圆盘密度关系图 功能反应曲线的类型 则上式变为:Y=BX+A。 A、B的计算 Holling Ⅱ功能反应曲线的启示 4、捕食者之间的干扰作用 哈塞尔干扰公式:在一定空间内,捕食者自身的数量对其捕食的猎物数量有干扰作用。 E=Q×P –m E为捕食率=Na/(N×P) Q为搜索常数, m为干扰常数, P为一定空间内捕食者的数量, Na为1头捕食者平均捕食猎物的数量。 例:龟纹瓢虫成虫数量(P)与捕食麦蚜量(Na)、捕食率的关系 寄生作用 寄生是指一个物种(寄生者)靠寄生于另一物种(寄主)的体内或体表而生活。寄生者以寄主身体为生活空间,并靠吸取寄主的营养而生活。 Nicholson-Bailey 模型 (1) 模型假设 1)寄生者搜索宿主是完全随机的。 2)寄生率的增加,不受寄生者产卵量的影响,而只受限于它们发现宿主的能力。 3)一个寄生物在一生中搜索的平均面积是一个常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最近下载
- Unit 5 We’re family第2课时(课件)2024-2025学年度-外研版(三起)(2024)英语三年级上册.pptx VIP
- 教育教学设计:青少年科技辅导员论文(马伟)2016-3.doc VIP
- 塞斯纳172飞机起落架系统可靠性分析.docx
- 《WPS办公与应用》期末考试复习题库(含答案).docx
- DDS软件-AMADEUS5.doc
- 小学英语课程与教学论.pptx VIP
- 以色列DDS门禁系统Amadeus5技术培训使用手册.pdf
- 说明分析柏林广场b21绿宝书.docx
- 17J008 挡土墙(重力式、衡重式、悬臂式)(最新).pdf
- 清洁生产与清洁生产审核(培训)演示文稿.ppt VIP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