晓云秋语-三晋出版社.pdfVIP

  1. 1、本文档被系统程序自动判定探测到侵权嫌疑,本站暂时做下架处理。
  2. 2、如果您确认为侵权,可联系本站左侧在线QQ客服请求删除。我们会保证在24小时内做出处理,应急电话:400-050-0827。
  3. 3、此文档由网友上传,因疑似侵权的原因,本站不提供该文档下载,只提供部分内容试读。如果您是出版社/作者,看到后可认领文档,您也可以联系本站进行批量认领。
查看更多
1 陪着父亲走到人生的尽头 我父亲有哮喘的毛病,那是战争年代留下来的。打仗时,常睡青纱帐,晚 间,人们都卷旱烟抽,既能驱寒、驱虫、提神,甚至还能避免蛇的靠近。抽的是 劣质烟,有时还抽芝麻叶和榆树叶晒过烤干炒熟的烟叶,卷吧卷吧,大家同享。 哮喘后来就发展为肺气肿,父亲于上世纪七十年代戒烟戒酒,但不可避免 地又发展为肺心病。再加上消化不好,营养上不去,体质就更弱了。 八十年代初期开始,他经常要住医院。作为子女,我们就得在安排好工作 和孩子的同时,到医院去陪侍他。从那个时候起,父亲与我们就有了很多的话 题,可能是他觉得我们也该成熟了,可以理解他,或是能够与他共同探讨一些问 题了。尤其在他满腹情怀念旧时,我们能跟随他的思绪。 他有时会想起家乡,几十年都没有回去过。1982年8月,他到长治,汽车在 蜿蜒的大山里盘旋,路过榆社,他眼前一亮,写出了绝句:“结伴同行到太行, 浊漳河畔话沧桑。沿途村舍皆关注,榆社原来是故乡。”在榆社午休时,县委帮 他找来一些旧友,他一高兴,又吟一首诗:“傍午留餐榆社城,闻音来访旧时 朋。滔滔不尽家乡话,共勉山区诸事兴。”从长治回来,途径祁县时,他情不自 禁再吟一首诗:“榆黄进入白晋还,山川飞复旧容颜。当年战迹依稀是,仍在昌 源伏水湾。” 在太行山上走了一圈后,他写了《思乡曲》:“因病因忙不还乡,梦里萦 绕柳岸旁。但盼老年多健在,尤思同辈共安康。传言生产诸多好,鼓舞心情喜欲 2 陪着父亲走到人生的尽头 作者与父亲 狂。待得闲余回去看,挨门欢笑话沧桑。”但是,他真的是回不去了,只好在病 床上为家乡风景素描:“面对南岗独秀松,二郎朝日映山红。空王高峻连天峙, 居住花明柳暗中。” 他真的太想念家乡了。在山医二院住院时,一位榆社干部孙国祥也因病住 进了这所医院,专门到干部病房来拜访他,而且每天去向他求教诗词写作。他委 托这位年轻的干部到我们村里去看看他诗中写到的那棵松还在不在。 在医院里,父亲给我讲述过他和我母亲为何是青梅竹马,又如何华年结 发。有时候,他怕我理解错了,还再三告诉我,是你死去的母亲。有一个寒风摇 窗的夜晚,我和父亲在医院里各捧一本书看,我看的是我上电视大学的课本,而 他看的则是一本夹着干支梅的《千家诗》。 夹梅之页,正是古人王琪之诗《梅》:“不受尘埃半点侵,竹篱茅舍自甘 心。只因误识林和靖,惹得诗人说到今。”父亲在后两句还用红笔画圈。我拿过 3 书来浏览此诗,才知道这首诗说的是林和靖隐居孤山梅岭,以梅为妻,以鹤为 子,独享其清幽隐逸之趣。我倏然悟道,父名峰,母名梅,而大姐名鹤。我向父 亲笑笑,意在你当初给大姐取名,是否取意于此?父亲不置可否,由此我觉得父 母亲非常淡泊清心。一会儿,父亲起身倒墨,我赶紧铺纸递笔。只见他刷刷书写 了几条:“相顾无言,唯有千行泪。”“梅姐爱吾情最深。”后来,我们都放下 了手中的书,他给我讲了他们之间琴瑟和谐的恩爱往事,他说,这一切都是他在 岁暮之时才洞晓其分量的。 1985年元旦后,我又陪父亲住进了医院。那天我不知道为什么能对父亲说 那样的话,让父亲老泪纵横。我说,人家当闺女的,大年初二都回娘家,可我们 没妈了,也就没娘家了,啥时候能回娘家团团圆圆过个年哪?我这话刺伤了父 亲。尽管他这些年既当爸又当妈,但他在这个问题上忽视了我们的情感需要,或 者说,因他的身体原因,招架不了我们上下两代人。父亲哭了,我也哭了。父亲 说,今年过年,你们都回家,爸爸和你们一起过,咱们三世同堂一起过大年。但 不要在初一初二,那两天,老同志们都要来拜年,不要凑一块儿。 初五那天,我们在并的姐弟四家十余口人,全部回家。其实,父亲那天体 力真的不支,下不了楼,只好在楼上卧室陷在一只沙发里,间歇地喘着气。我们 是一家家被叫到楼上的,父亲时而亲亲这个,时而摸摸那个,哪个都是他的心头 肉,对哪个都有一番寄语,他给孙辈们发了压岁钱。我的眼泪止不住地流,特后 悔为

文档评论(0)

*****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请先注册登录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