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无锡市情简介
“太湖明珠”无锡,地处江苏省东南部、长江三角洲的中部,东离上海128公里,西距南京180公里,南临太湖,北依长江,地理位置绝佳。无锡市境内以平原为主,无锡水网密布,水域面积占全市国土总面积的31.4% ,历来被誉为“鱼米之乡”。无锡下辖江阴、宜兴两个县级市和梁溪、新吴、滨湖、锡山、惠山5个市辖区。全市面积为4627平方公里,人口650多万。这里水网密布,河道纵横。无锡市气候温润,属北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四季分明,降水充沛,无锡的市花是梅花和杜鹃,市树香樟树。
无锡城市历经千年,城名也一以贯之。公元前202年,西汉高祖五年设无锡县。这时的无锡也形成了,龟背形的古城空间格局。“无锡”之名在明代冯梦龙所撰的《东周列国志》中有记载:相传周平王东迁之时,惠山的东峰发现有锡矿,故那座山也就被称为“锡山”。在春秋战国的时候,兵器、农具主要是由青铜制造,而青铜是铅和锡的合金,当人们发现这里有锡矿,争先恐后前来开采,而外地人和本地人之间的战争也就愈演愈烈了,经过四百多年的开采,锡矿基本被采尽了,在公元前224年,秦始皇大将王翦曾率兵驻扎于锡山,在埋锅造饭之时,偶然发现一块石碑,上面刻有“有锡兵,天下争,无锡宁,天下清”。王翦说:此碑露出,天下看来从此太平了,无锡的地名由此而出。
无锡这座拥有千年文明、百年繁华的城市,文脉浑厚,尤得千年吴文化、近现代工商文化深度滋润,形成了“尚德务实、和谐奋进”的独特城市精神。
太史公在《史记》中记载“泰伯避历,江蛮是适”,公元前11世纪末,周太王的长子泰伯和次子仲雍为避王位,南奔荆蛮,定居梅里,泰伯尊重当地风俗“断发纹身”与土著居民融为一体,在梅里建造了吴国都城;泰伯的南来,带来了中原地区先进的农业技术和手工业技术,使得黄河流域的文明与此地土著长江中下游文明有了第一次交融。泰伯的开拓奋斗,艰苦创业的精神,成了吴文化的精髓。这个城市的“开拓,务实,通达,诚信”,在幽幽三千年的吴文化浸润下显现出来,也是无锡近代迅速发展的见证。
京杭大运河不仅是一条积淀丰厚的文化遗产长廊,更是一条活着的,流动着的文化经济通道,蜿蜒的大运河如同绿色的绸带穿无锡城而过,从有运河开始,无锡先民就傍河而居、以河为生、因河设市,千年运河的血脉自北向南流淌着,造就了无锡的兴盛和繁华,历史上,无锡曾是“全国四大米市”之首。无锡米市的兴旺同时带动了各行各业的发展,又形成了布码头,丝码头,钱码头、窑码头,戏码头等著名码头。所以说,近代无锡之所以能称雄江南,成为民族工商业的重要发源地,很大程度上也是得益于运河这一重要的物流基础。当时运河沿岸人来人往,商铺林立。各地客商也纷纷云集于此,洽谈生意,使无锡真正成为了“商贾云集,船乘不绝”之地。运河两岸集中了近代工厂建筑,江南密如蛛网的便利水道带来了无锡繁华的经济。
悠久的吴文化和深厚的工商经济发展相互交织,相互影响,铸就了无锡的百年繁华。作为五口通商口岸之一的上海,率先成为承接西方工商文明熏陶的“桥头堡”,无锡依托上海,一方面接受上海的辐射、扩散,一方面集聚来自腹地的资源,在经济领域,无锡秉承了吴地先民重实际,讲实用,“经世致用”的传统理念,使无锡的工商业空前活跃,1928—1937年,无锡生产总值仅次于上海、广州,列全国第三,因此无锡也被称作“小上海”,造就了无锡在中国近代史上独特的地位。无锡的近代工业是棉纺织业、缫丝业、面粉加工业为主的三大轻工产业,这与无锡处于江海交汇、区位独特、交通便捷有密切的关系,无锡地区从1895年创办第一家工业企业——“业勤”纱厂开始,无锡人创办实业如雨后春笋,生生不息,无锡因此而产生了荣、杨、唐、薛等实业闻名的大家族,无锡成为中国民族工业的发祥地。在上世纪80年代,无锡乡镇企业“异军突起”成为民营经济的发祥地和摇篮。20世纪90年代,无锡人抓住对外开放的机遇,以工业区建设为主要载体,大力引进外资,发展对外贸易,成为中国十大最具竞争力的经济活力的城市之一。今天的无锡,高新技术产业,和文化创意都已经成为无锡经济繁荣新亮点,他们中有综合实力位居全国前列的企业如:一汽锡柴、威孚集团;还有靠自主创新,科技创业,加快转型发展的兴澄特钢、新潮科技等一批企业。“开放开拓”的创新精神,在一代又一代的锡商在创造灿烂的物质文明的同时,日渐形成具有鲜明时代特征和地域特点的“锡商精神”。引领着无锡在经济领域创造奇迹,和谐发展的时代命脉,用科技创新助推了“幸福”无锡人。
“太湖明珠·魅力无锡”这一张全新的城市名片正在无锡徐徐绘制,以丰富的旅游资源为依托,打造山水名城品牌,塑造宜人的现代生态城市的形象。2014年6月份大运河项目正式列入了《世界遗产名录》,无锡清名桥古运河景区完整的保存了清末民初时期水乡古镇的样貌和风格,形成了“运河绝版地、江南水弄堂”的独特景致;中国历史文化名镇,国家4A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