耳针与头针简介解析.docx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耳针 什么是耳针疗法?有何特点? 答:耳针疗法是以针刺耳廓的一定部位,用来治疗疾病的一种医疗方法。同时耳针疗法是针灸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其源于传统针灸学的同时又与现代医学的解剖学、生理学理论相结合正在逐步发展时期,具有治疗范围广,适应症多,操作方便,经济价廉,副作用少的特点,尤其是不受条件、场所的限制,适用于各级医疗单位。 耳穴研究国内外研究情况? 答:新中国成立后,特别是近30年来,耳针得到了迅速发展,治疗的病种在100种以上,涵盖内、外、妇、儿、皮肤、眼、耳鼻喉等科。临床已经证明,耳针不仅可以治疗功能性疾病,对许多器质性疾病以及疑难杂症也有较好疗效。 1956年,山东省莱西县发表用耳针治疗急性扁桃体炎,开创了现代耳针的先声。此后不久,法国医学博士P·Nogier从一位旅居马赛的华侨用烧灼耳穴治疗坐骨神经痛的经验中得到启示,经过6年潜心研究,于1957年在《德国针术杂志》发表了他的有关耳针的论文和耳穴治疗穴点图,提出42个耳穴点,并在1961年、1975年和1983年多次加以增补和修改,近年来又提出了“三个位相学说”的设想。法国R·Jarhoot也在1971年提出过不同的耳穴。三十多年来,其他国家也曾提出过“腰痛点”、“疲劳消除点”等少数耳穴。 P·Nogier的耳穴图于1958年介绍到我国,对我国针灸工作者有所启发。此后耳针疗法的普及和应用已经对200多种病症治疗过,其中观察到耳针对急慢性痛症、腮腺炎、支气管哮喘、带状疱疹等几十种病症疗效较显著。同时,不仅用于神经衰弱、胎位不正、疟疾、单纯心阑尾炎、胆道蛔虫、便秘、遗尿、颈椎病等常见疾病,而且还被用于红斑性狼疮、银屑病、色觉障碍、白内障、白癜风、闭塞性脉管炎、无脉症、红斑性肢痛等现代难治病的治疗。其次,耳针不但可以治疗疾病,而且还有明显的预防作用,通过对传染性结膜炎、流感等病症的验证观察,证明效果是确切的。近些年来,耳针还可用于保健,如祛除多种痣疣及痤疮、戒烟、戒酒等,此外耳针尚有消除疲劳。抗老延年的作用。在刺激耳穴的方法上增加了耳压、埋针、电针、耳穴注射、磁疗、光针等、创造了耳针麻醉。在耳穴辅助诊断方面也积累了丰富的经验,逐步充实了我国的耳穴图 耳与经络的关系?古今研究情况 答:灵枢邪气脏腑病形篇:“十二经脉三百六十五络,其血气皆上于面而走空窍,其别气走于耳为听”,关于耳与经络密切联系的文献亦散见于《灵枢》“经脉”“经别”及“经筋”各篇。直接入耳中者,如“小肠手太阳之脉,……其支者,……却入耳中。”“三焦手少阳之脉,……其支者,系耳后直上,出耳上角,……其支者,从耳后入耳中,出走耳前。”也有分布于耳周者,如“胃足阳明之脉,……上耳前。”“膀胱足太有分布于耳周者,如“胃足阳明之脉,……上耳刚。”“膀肌足太阳之脉,……其支者,从巅至耳上角。”经别之入耳中者,如“手阳明之别,……其别者入耳,合于宗脉。”布耳后者,如“手心圭之正,……出耳后。”经筋之入耳中者,如“手太阳之筋,……兵支者,入耳中。直者出耳上”,“足少阳之筋,……其支者从颊譬于耳前”,“手少阳之筋,……其支者……循耳前”,此外,手足少阴太阳足阳明之络皆会于耳中。可见,循行于耳前的经脉与手足三阳经关系最为密切,六条阴经虽不直接入耳,但却通过经别与阳绎相合与耳贯通。 正因为十二经脉与耳有密切的联系,因此,《灵枢·口问》说:“耳者,宗脉之所聚也”。刺激耳穴,可以疏通经络、运行气血、调和阴阳、扶正祛邪,达到防治疾病的目的。 耳与脏腑关系?古今研究情况 答:人体的五脏六腑、五官九窍、四肢百骸是有机的整体,它们通过经络相互联系,通过气血灌注相互影响。就耳而言,亦并不是一个孤立的器官,而是人体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与脏腑的生理、病理也有着密切的联系。如《素问·金匮真言论》云:“南方赤色,入同于心,开窍于耳,藏精于心”《素问·脏器法时论》云:“肝病者……虚则……耳无所闻,……气逆则头痛,耳聋不聪”。《素问·玉机真脏论》又云:“脾……不及则令人九窍不通。”《难经·四十难》日:“肺主声,令人闻声。”《灵枢·脉度》说:“肾气通于耳,肾和则耳能闻五音矣。”《素问·评热虚实论》谓:“头痛耳鸣,九窍不利,肠胃之所生也” 。根据《内经》、《难经》的记载,耳与心、肝、脾、肺、肾均有联系,但从内容上看,与肾的关系最为密切。唐代孙思邈在《千金要方》中指出:“······神者,心之藏。舌者心之官,故心气通于舌。舌和则能审五味矣。心在窍为耳。······心气通于舌,其通于窍者,寄见于耳。荣华于耳。”不仅论及心开窍于舌,而且指出,因舌非孔窍,故寄窍于耳,在以后的医著中,也重复出现了这一观点。《证治准绳》云:“心在窍为舌,以舌非孔窍,故寄窍于耳则肾为耳窍之主,心为耳窍之客。”由此可见,我国古代医学将“君主之官”的心与耳的联系做了明确论述,表明古人已注意到,耳的

文档评论(0)

bodkd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