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课件:实习2 疾病的分布.ppt
1、儿童死亡率及死因别死亡率 看表2-20可以发现,新生儿死亡率14.0/千,婴儿死亡率21.8/千,五岁以下儿童死亡率为30.0/千。前者的城乡差异无显著性(P)0.05),后两者的城乡差异有显著性。(P0.01);而三者性别差异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 2、儿童死亡的年龄分布 由表2-22可以看出,儿童死亡率随年龄的增大而显著下降(P0.01)。0岁组死亡率最高,主要集中在新生儿期,且以早期新生儿最高。1岁以后死亡率迅速下降,各年龄组儿童死亡率的城乡有显著性差异(P0.05)。 3、儿童死亡率与家庭环境的关系 1)母亲文化水平:由表2-23可以看出,儿童死亡率随母亲文化水平增高而下降,有显著差异(P0.01)。 2)家庭经济收入:由表2-24可以看出,儿童死亡率随家庭经济收入提高而下降。不同的月人均收入家庭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的差异显著,(P0.05),而婴儿死亡率也有差异(P0.01)。 3)看表2-21,可知,城区5岁以下儿童和婴儿死亡疾病及死因顺位基本一致,而农村则有差别。城乡间儿童死因、死因别死亡率及死因顺位有较大差别。 课题四: 自1979年成立深圳经济特区以来,外来人员急剧增加,出现疟疾暴发流行。为揭示移民对疟疾流行的影响,探讨移民疟疾流行规律,我们对特区成立以来移民疟疾流行情况进行了系统分析研究。结果见表2-25~28。 1、1980年仅有33.3万人口,此后人口迅速增加,截止1993年人口达295万。其中外来移民207.3万,占70.3%,年增15.9万,年递增率29.3%。由于这些移民来源复杂,流动频繁,加之生活条件差,卫生意识淡薄,无疑成为疟疾易感人群。 2、1974-1979年,共报告疟疾34例,年均不足7例,已达到基本消灭标准(1/万)。看表2-25,随着外来人口进入,1980年疟疾病例开始急剧增加,1984年达高峰。患者7427例,发病率106.5%。后经采取综合防治措施,发病率逐年下降,1991年降至最低,但由于1991年外来人员又出现一个高峰,1992年又有所回升。可见,深圳经济特区开发建设,外来移民进入是导致该地区疟疾流行的主要原因。 3、外来移民与常住居民发病率比较见表2-25。统计分析表明,两者发病率差异显著。(u=43.43,P0.0001) 4、看表2-26,移民大致分为种养、烧砖、建筑、工厂及商业服务等五大类。统计分析1984-1987年疟疾发病情况前3种职业发病率明显高于后者。 5、由表2-27~28可知,14年间疟疾累计发病20578例,其中男性16176例,女性4402例,男女性别比为3.67:1。发病最小年龄14月,最大为62岁,18岁以下病例占总病例9.5%;18-30岁占51.75%;31-45岁占34.0%;46岁以上占4.8%。 该研究结果为我们疟疾防止正确决策提供科学依据,提醒我们务必加强对野外作业人群血检、预防性服药和灭蚊工作。 四、疾病在“三间分布”的综合描述 移民流行病学(migrant epidemiology)即:观察某种疾病在移民人群、移居国当地人群及原住国人群的发病率或死亡率的差别。 1.若某病发病率或死亡率的差别主要是环境因素作用的结果,则该病在移民人群中的发病率或死亡率与原住国人群不同,而接近移居国当地人群的发病率或死亡率。 2.若该病发病率或死亡率的差别主要与遗传因素有关,则移民人群与原住国人群的发病率或死亡率近似,而不同于移居国当地人群。 课题一:美国日侨中恶性肿瘤及其他疾病的流行病学研究 美国和日本的疾病分不存在很大差异。例如日本动脉硬化性心脏病的死亡率仅为美国的四分之一,但脑血管意外死亡率却是美国的2~3倍;日本胃癌的死亡率是美国的5倍多,但结肠癌死亡率却仅为美国的五分之一;在日本乳腺癌和前列腺癌相当少见,但宫颈癌死亡率却是美国的2倍多。为探讨产生这些差异的原因,从而阐明环境因素和遗传因素在这些疾病发生过程中的作用,Haenszel等(1963)研究了1890-1924年间移居美国的日侨1959-1962年恶性肿瘤疾病的死亡率,并与日本本土居民和美国白人相对应疾病的死亡率进行了比较,结果看表2-32。 1、该校有学生638人,本次受检607人,受检率为96.19%。该小学近10年内无甲型肝炎流行记载,常年散发病例也较少。 2、看表2-29~31。本次调查除7例因注射甲肝疫苗产生抗-HAV阳性外,其余600名学生HAV自然感染率为38.67%,男女感染率随着年龄增加而增加,男性在6~、12~年龄段低于女性,其他年龄段感染率均高于女性。总的感染率男性高于女性(x2=48.75 p0.01)。随着年级的增加,感染率在增加,6个年级的感染率
原创力文档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