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写的智慧——品味太史公曰.pdfVIP

  1. 1、本文档被系统程序自动判定探测到侵权嫌疑,本站暂时做下架处理。
  2. 2、如果您确认为侵权,可联系本站左侧在线QQ客服请求删除。我们会保证在24小时内做出处理,应急电话:400-050-0827。
  3. 3、此文档由网友上传,因疑似侵权的原因,本站不提供该文档下载,只提供部分内容试读。如果您是出版社/作者,看到后可认领文档,您也可以联系本站进行批量认领。
查看更多
自   序 清代大学问家纪晓岚讲过一句名言:“世 间的道理和事情,都在古人的书中说尽。”不待 说,这是纪晓岚读书破万卷之后的经验之谈。然 序 自 而,西哲的另外一句名言同样振聋发聩:“理论 是灰色的,生活之树常青。”无疑,相对于丰富 多彩的生活,古人之书也是单调枯燥的。纪晓岚 所言的意思自然不应理解为对于古人的书中,已 经道尽了尘世间的具象,而应理解为对于现实生 活中的一切,先哲们已经透过表象抓住了本质, 故而都可以在古人的书中找到它的影子,看到它 的抽象。中国的古书良莠不齐,很难一概而论。 就是那些为古圣先贤所津津乐道的书籍当中,也 多有荒诞不经之处,有的出于说教的目的,甚至 会刻意地给人以误导。但是,就古书中的精品而 言,则可谓是道尽了人世间的沧桑,点明了万事 万物的规则,无愧于纪晓岚的赞誉。而司马迁的 《史记》,就是这样一部言说“世间的道理和事 情”的扛鼎巨著。 对于一名哲学爱好者来说,走近“史家之绝 唱,无韵之离骚”的《史记》,既是一桩自然而 然的事体,也是一种机缘偶合。常言说“文史哲 1 不分家”,由哲学而走近历史学,走近《史记》,原本是一件 自然而然的事情。但是,我之所以走近《史记》,却不是为了 埋头学问,而更多地是为了打发时光,是在参加工作二三十年 之后的下意识的补课。颜李学派的创始人颜元曾经语重心长地 告诫世人:“功夫莫卖于他人。”在和书本结缘数十载之后, 渐渐地习惯了在书本中消磨时光,不论是读书,还是写作。 对于一名安于以书为友的人来说,将目光转向司马迁的《史 记》,就是一桩再平常不过的事体,不论他是要自我补课浏览 名篇,还是要解疑释惑神交古人。 本来是为了打发时光而阅读《史记》,却于不知不觉之间 为这座巨大的思想宝藏所吸引,以至于许多好奇心皆围绕着这 部史学巨著而产生,无形之中恍然大悟:原来不论生活中的大 智大慧、小恩小惠、大仁大义、尔虞我诈、鸡虫之争、坑蒙拐 骗、口蜜腹剑、人情冷暖、世态炎凉,在古书中皆应有尽有。 相形之下,现实中的眼花缭乱、目不暇接,充其量只不过是花 曰 公 史 太 味 品 ︱ ︱ 慧 智 的 写 大 样翻新、东施效颦。 心绪如潮。不知何故,自己的注意力便转移到了书中的 “太史公曰”上面。近代学术大师梁启超认为,司马迁的《史 记》固然是中国第一部史书,但却不是一部纯史学的书,司马 迁著书的最大目的,乃在于借史言志,发表司马氏的“一家之 言”。(见梁启超《要籍题解及其读法》)在《史记》中, “太史公曰”是作者发表自己一家之言的主要形式,被称之为 《史记》论赞。《左传》的“君子曰”,《史记》的“太史 公曰”,都是影响巨大的史论形式,“太史公曰”尤其广为人 知。关注司马迁的一家之言,就不能忽略“太史公曰”。 2

文档评论(0)

*****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请先注册登录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