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李嘉诚成功案例 1928年7月29日,李嘉诚出生于广东省潮 安县府城北门街面线巷一座古宅里的书香世 家。 1940年初,11岁的李嘉诚随家人为了躲避 日军侵略,辗转迁徙香港。李嘉诚来到香港 的第一件事,便是苦功广州话和英语。并且 他14岁开始便承担养家重任,年少时期李嘉 诚做过茶馆的跑堂、舅舅钟表店的伙计、五 金厂的推销员。但是基于对时势的准确判 断,李嘉诚果断地选择独立创业。 1950年夏,22岁的李嘉诚创立了长江塑胶 厂即长江实业有限公司,而1950年正是中华 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初。20世纪40年代后期, 大批的人们从陆路、水路涌向香港,使香港 人口从40年代上半叶日军侵占时代的五六十 万已下载激增到1950年的近200万人。这批内 地人给香港带来了大量资金、技术和劳力, 也使香港本地市场的容量扩大了许多。一切 都显示出香港经济起飞的迹象。 创业初期的一天,李嘉诚阅读一份外国杂志, 他注意到一部制造塑料瓶的机器,可以造出较为优 质而又适合香港市场的产品。李嘉诚立刻进行市场 调查,他发现全香港都还没有这种机器。人无我有 的意识立刻占据了李嘉诚的大脑,他以最快的速度 与外国厂家联系购买。但他发现,这种机器需要订 购,且价格昂贵。然而这种机器的潜在效益确实诱 人。于是创业之初资金紧张的李嘉诚果断决定自己 去钻研、自己制造这个机器。经过一段时间努力, 李嘉诚终于造出了这种机器。“靠这部机器,在最短 时间,令我至少赚了几万元。”李嘉诚日后回忆说。 而李嘉诚当时的创业资本仅为5万港元。 意大利“偷师学艺”成就塑胶花大王 人们都 称李嘉诚为“塑胶花大王”。李嘉诚的成功与他敏锐 的洞察力密不可分。作为塑胶厂老板,李嘉诚每日 都在寻求着塑胶业的动向信息,而李嘉诚扎实的“英 语童子功”再次帮了他。一天,在翻阅英文版《塑胶》 时,李嘉诚读到了这样一则简短的消息:意大利一 家公司已开发出利用塑胶原料制成的塑胶花,并即 将投入批量生产,推向欧美市场。李嘉诚立即判 断,塑胶花的面市将会引起塑胶市场的一场革命。 机不可失,1957年春天,李嘉诚揣着强烈的希冀 和求知欲,登上飞往意大利的班机去考察。他在一 间小旅社安下身,就迫不及待地去寻访那家在世界 上开风气之先的塑胶公司的地址,经过两天的奔 波,李嘉诚风尘仆仆来到该公司门口,但却戛然却 步。他素知厂家对新产品技术的保守与戒备。也 许应该名正言顺购买技术专利,然而,一来,长江 厂小本经营,绝对付不起昂贵的专利费;二来,厂 家绝不会轻易出卖专利。 整个生产流程都熟悉了。可是,属于保密的技 术环节还是不得而知。假日,李嘉诚邀请数位新结 识的朋友,到城里的中国餐馆吃饭,这些朋友都是 某一工序的技术工人。李嘉诚用英语向他们请教有 关技术,佯称他打算到其他的厂应聘技术工人。李 嘉诚通过眼观耳听,大致悟出塑胶花制作配色的技 术要领。最终,李嘉诚满载而归。回到香港,李 嘉诚快人一步研制出了塑胶花,填补了香港市场的 空白。同时,李嘉诚掀起了香港消费新潮流,长江 塑胶厂由默默无闻的小厂一下子蜚声香港塑胶业界。 1958年,长江公司的营业额达到了一千多 万港元,纯利一百多万港元。而这一年,李 嘉诚刚好30岁,真正的三十而立。 平心而论,以今天的商业准则衡量李嘉诚 当年的行为,值得商榷。但在那个年代,偷 师和模仿是很普遍的现象,无可厚非。李嘉 诚创大业的勇气和他随机应变的精明都能给 我们启迪。 地产界举足轻重的“擎天一指” 塑胶 花为李嘉诚掘得第一桶金,这不仅使他赢得 了“塑胶花”大王称号,也使他赚的盆满钵满。 然而,早在李嘉诚开发塑胶花之前,他就预 见到塑胶花迎合社会发展的快节奏,只能风 行一段时间。人类崇尚自然,而塑胶花无论 如何都不能取代有生命的植物花。 香港也出现了几次塑胶花积压的情况。对此, 李嘉诚早有心理准备。识时务者为俊杰。他开始将 主要精力和心血投注于缔造以地产为龙头的商业帝 国。李嘉诚挺进地产的原则是谨慎入市,稳健发展。 具体做法就是不卖楼花,不贷款,不按揭,只租不 售。有效地避开银行挤提和地产危机。所谓卖楼 花,就是一反原来地产商整栋售房或据以出租的做 法,在楼宇尚未兴建之前,就将其分层分单位预 售,得到预付款就动工兴建。 20世纪60年代后半叶,香港地产有价无 市,到处贱价抛售物业。李嘉诚审时度势, 趁低吸纳。这一招奠定了李嘉诚成为香港首 富的基石。 面对地产界的主流新风潮,李嘉诚冷静地分析 了银行按揭。他得出结论,地产商的利益与银行休 戚相关,地产业的盛衰直接影响银行。正所谓唇亡 齿寒,一损俱损。因此,过多依赖银行未必就是好 事。根据高利润与高风险同在的道理,李嘉诚制定 了方略:资金再紧,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最近下载
- 人教版高中物理必修三第十二章《电能能量守恒定律》解答题专题训练 (12)(含答案解析).docx VIP
- 2025年绵阳市中考化学试题卷(含答案解析).docx
- 药店员工培训试题及答案.docx VIP
- 2025年ACP云计算考试题库.pdf
- 2025年及未来5年高级铝制品项目市场数据调查、监测研究报告.docx
- 集成电路设计与集成系统毕业论文.doc VIP
- 2022年一级造价工程师《建设工程造价案例分析(土木建筑工程)》真题及答案解析.docx VIP
- 规范图集:L13G1_建筑结构常用节点构造.pdf VIP
- 临床药物治疗学及临床药物治疗学复习提纲(免费).doc VIP
- 2025年绵阳市中考语文试题卷(含答案解析).docx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