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大量收购闲置独家精品文档,联系QQ:2885784924

课件:学习课件第五章--细菌的感染与致病机理.ppt

课件:学习课件第五章--细菌的感染与致病机理.ppt

  1. 1、本文档共42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课件:学习课件第五章--细菌的感染与致病机理.ppt

第三节 细菌毒力的增强与减弱 一、使细菌毒力减弱的方法 长期在体外连续培养传代 在高于最适生长温度条件下培养 在含有特殊化学物质培养基中培养 在特殊气体条件下培养 通过非易感动物 通过基因工程的方法 二、使细菌毒力增强的方法 在自然条件下,回归易感动物是增强细菌毒力的最佳方法。 易感动物既可是本动物,也可是实验动物。特别是回归易感实验动物,已广泛用于增强细菌的毒力,如多杀性巴氏杆菌通过小鼠,猪丹毒杆菌通过鸽子等。 第四节 病原微生物与传染 传染(infection) 病原微生物侵入动物机体,在一定的部位生长繁殖,引起机体一系列病理生理现象的综合称传染。 病原菌能从一个宿主传给另一个宿主这种特性称传染性。 一、传染发生的条件 1、从传染病的流行角度来讲 传染的发生需要3个条件 传染源 易感动物 合适传播途径 2、从病原微生物本身来讲 病原微生物引起传染也需3个条件 足够的毒力 足够的侵入数量 合适的侵入门户 二、传染的表现形式 1、按感染后有无临床症状区分 显性传染 隐性传染 带菌现象 体内带有病原菌,并能不断向外界排出,但本身不表现症状,这种现象称带菌现象,这样的动物称带菌者。 2、按病原菌存在的部位区分 局部传染 全身传染 全身传染的表现形式: 菌血症 败血症 毒血症 脓毒血症 后面内容直接删除就行 资料可以编辑修改使用 资料可以编辑修改使用 资料仅供参考,实际情况实际分析 * * 第五章 细菌的感染与致病机理 病原微生物 指能引起人和动植物疾病的微生物。 植物病原微生物 动物病原微生物 人兽共患病原微生物 非病原微生物 指病原微生物以外的其他微生物,也称腐生性微生物。 此类微生物一般不致病,但少数可产生毒素,污染食品和饲料,人畜食入可发生食物中毒,这种微生物称腐生性病原微生物。 条件性病原微生物 有些微生物在正常情况下对动物不致病,只有在一定条件下才对动物有致病作用,此种微生物称条件性病原微生物。 第一节 细菌的致病性和毒力 致病性(pathogenicity) 病原微生物能够引起疾病这一性质称致病性或病原性。 致病性是病原微生物种的特征。 毒力(virulent) 是指病原微生物致病力的强弱程度。 毒力是菌株的特征。 一、细菌致病性的确定 柯赫法则(Kochs postulates) 特殊的病原菌应在同一疾病中查见,在健康者不存在。 此病原菌能被分离培养而得到纯种。 此纯培养物接种易感动物,能导致同样病症。 自实验感染的动物体内能重新获得该病原菌的纯培养。 基因水平的柯赫法则 应在致病菌株中检出某些基因或其产物,而无毒力菌株中无。 如有毒力菌株的某个基因被损坏,则菌株的毒力应减弱或消除。或将此基因克隆到无毒菌株内,后者成为有毒力菌株。 将细菌接种动物时,这个基因应在感染的过程中表达。 在接种动物检测到这个基因产物的抗体,或产生免疫保护。 二、细菌毒力的测定 测定毒力大小常用的指标: 最小致死量(MLD) 半数致死量(LD50) 最小感染量(MID) 半数感染量(ID50) 第二节 细菌的毒力因子 及分泌系统 一、侵袭力(invasiveness) 病原菌在机体内定殖、突破机体的防御屏障、内化进入细胞、繁殖和扩散,这种能力称为侵袭力。 侵袭力由以下多种因素综合构成。 (一)定殖(colonization) 也称黏附或定居,是指细菌通过其表面的具有黏附作用的结构成分,黏附在宿主呼吸道、消化道、泌尿生殖道黏膜上皮细胞表面等处,是细菌感染的第一步。此过程可避免细菌被肠道蠕动、黏液分泌、呼吸道纤毛运动等作用所清除。 黏附素(adhesin) 细菌具有黏附作用的结构成分称黏附素。黏附素通常是细菌表面的一些大分子结构成分,如G-菌的菌毛、某些菌的外膜蛋白以及G+菌的膜磷壁酸等。 黏附作用特异性及组织嗜性 某些黏附素的黏附作用无宿主特异性及组织嗜性。 如:F1(1型菌毛) 大多数细菌的黏附素其黏附作用具有宿主特异性及组织嗜性。 如:F4、F6、F2、F3、P菌毛 受体(receptor) 细胞或组织表面与黏附素相互作用的成分称为受体,受体多为细胞表面糖蛋白,其中的糖残基往往是黏附素直接结合部位。部分黏附素的受体为蛋白质。 (二)干扰或逃避宿主的防御机制 病原菌黏附于组织细胞表面后,必须克服机体局部的防御机制,特别是要干扰或逃避局部的吞噬作用及分泌抗体介导的免疫作用,才能建立感染。 1、抗吞噬作用 细菌抗吞噬的方式: 不与吞噬细胞接触 抑制吞噬细胞的摄取 在吞噬细胞内生存 杀死或损伤吞噬细胞 2、抗体液免疫机制 抗原伪装或抗原变异 分泌蛋白酶降解免疫球蛋白 通过LPS、荚膜等作用,逃避补体,抑制抗体产生。

文档评论(0)

iuad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