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大量收购闲置独家精品文档,联系QQ:2885784924

课件:学习课件第二章小麦病害普通农业植物病理学教学.ppt

课件:学习课件第二章小麦病害普通农业植物病理学教学.ppt

  1. 1、本文档共100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课件:学习课件第二章小麦病害普通农业植物病理学教学.ppt

2.丛矮病: 防治策略应采用以农业防治为主,化学药剂治虫为辅的综合控制策略。 1.农业防治 合理安排种植制度,尽量避免棉麦间套作。所有大秋作物收获后及时耕翻灭茬,减少虫源。秋播前及时清除麦田周边的杂草。适期播种,避免早播。 2.药剂治虫防病 a. 药剂拌种:甲基异硫磷0.1%拌种。b. 喷雾治虫:播种后、出苗前喷药1次,重点是麦田四周5m的杂草及向麦田内5m的麦苗和杂草。返青期,重点喷洒靠近路边、沟边、场边、村边的麦田,以阻止和消灭侵入麦田的飞虱。小麦出苗后和返青至孕穗期普遍喷药防治控制田间传播。可用药剂有:40%氧化乐果等。 3. 小麦土传花叶病: 采用以抗病品种为主,结合栽培防病和土壤处理的综合防治技术。 1.选育推广抗病品种 小麦品种中存在着丰富的抗病资源,在生产上使用抗病品种后取得了良好的防病效果。 2.栽培防病 具体措施:a 轮作倒茬。与非禾本科作物轮作3-5年,可明显减轻危害。b 适当迟播。根据当地气候,适当晚播,避开病毒侵染的最适时期,减轻病情。c 增施肥料。在施足基肥的基础上,发病初期及时追施速效氮肥和磷肥,促进植株生长,减少危害和损失。d 田间卫生。麦收后应尽可能清除病残体,避免通过病残和耕作措施传播蔓延。 3.土壤处理 在小面积发病时,可用溴甲烷、二溴乙烷处理土壤,用量为60-90ml/m2。 课程论文(每人一篇) 1.某种作物病害研究进展 2.某种类型病害研究进展 3.某种病害研究进展 4.某种病害的一个方面研究进展 5.植物病理学某个领域、某个问题研究进展 综述性文章,概括前人研究结果,指出问题和对策。 3000字以上,参考文献30篇以上,要求有一些外文资料 后面内容直接删除就行 资料可以编辑修改使用 资料可以编辑修改使用 资料仅供参考,实际情况实际分析 * * 二 病原菌 Pathogens 1 学名及分类: 禾顶囊壳Gaeumannomyces gramims , 属子囊菌亚门顶囊壳属真菌; 2 病原形态: 病菌的匍匐菌丝粗壮,粟褐色,有隔。老化菌丝多呈锐角分枝,分枝处主枝与侧枝各形成一隔膜,呈现“∧”形。匍匐菌丝3-4根聚集在一起,在寄主根茎和叶鞘表面形成网纹,在根部多与根轴平行生长。 子囊壳黑色,球形或梨形,顶部有一稍弯的颈。子囊无色,棍棒状。子囊内有8个平行排列的子囊孢子。子囊孢子无色,线状稍弯曲。 1 图2-5 小麦全蚀病菌 1.子囊壳 2.子囊 3.子囊孢子 3 病原生物学: 病菌生长温度范围3-33℃。子囊形成适温20℃左右,子囊孢子萌发的最适温度20-25℃,病菌侵染的最适温度12-18℃。 病菌生长发育要求较高的空气和土壤相对湿度,相对湿度80%-90%为适宜条件,低于50%则生长减慢,也不易产生子囊壳。 病菌对pH的适应范围较广,以pH5.5-8.5为最适。 4 病原菌生理分化: Walker(1975)根据病菌附着枝的形态及病原菌的致病性将禾顶囊壳划分为3个变种,即: 小麦变种G. graminis var. tritici , 禾谷变种G. graminis var. graminis 燕麦变种G. graminis var. avenae 。 我国小麦全蚀病菌主要为小麦变种。 寄主范围: 病菌除危害小麦外,还能危害大麦、黑麦、玉米、谷子、燕麦等禾木科作物及禾木科杂草。 3个变种寄生范围有一定区别: 小麦变种寄主范围较广,但不侵染燕麦,能侵染高梁根但不造成发病; 燕麦变种主要侵染燕麦属、小麦属和大麦属,对禾本科杂草的致病性较小麦变种和禾谷变种强; 禾谷变种主要侵染稻属、狼尾草属及其他禾本科杂草,致病性较弱。 三 侵染循环 Diseases cycle 1 越冬和初侵染: 病菌主要以菌丝体随病残体在土壤中越夏或越冬,成为第二年的初侵染源。存活于未熟腐有机肥中的病残体也可作为初侵染源。以寄生方式在自生麦苗、杂草或其他作物上的全蚀病菌也可以传染下一季作物。 小麦全蚀病菌为土壤寄居菌,病原在土壤中存活1-5年不等,一年轮作可使病害减轻。 2 传播: 此病是一种土传病害,施用带有病残体的未腐熟的粪肥也可传播病害。田间浇水、翻耕犁耙等导致病菌在较近距离的扩散。 种子间混杂的病残体的具有传病作用。无病区应禁止从病区调运种子。 3. 侵染: 病菌菌丝或孢子萌发产生的菌丝多3-4根聚集在一起在寄主和根茎表面形成菌丝网,分支菌丝形成

文档评论(0)

iuad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