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宁波亚伟金手指会议速记公司 速记服务热线:0574
浙 江 速 记 第一 品 牌 您开会 我速记 语音落 文稿出
会议名称: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
会议类型:现场速录
友情提示:因中文输入的特殊性(同音字),文中姓名及名词不确定的均用“()”或“音译”代替,烦请您核对。如需帮助,请拨打稿头上电话。
会议主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
会议地点:宁波会展中心
主讲嘉宾:于丹
主持人:张旭
内容如下:
张旭:各位领导、各位来宾,今天十分高兴地请到了著名的文化学者于丹教授,来给我们做主题演讲。于丹教授是北京师范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首都文化创新与文化传播工程研究院院长,北京师范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副院长,国务院参室特约研究员,著名电视策划人。同时她也是古典文化的普及传播者,在中央电视台《百家讲坛》《文化视点》等栏目,通过《论语心得》《庄子心得》《论语感悟》等系列讲座普及、传播传统文化。在海内外文化界,教育界产生广泛的影响。先后在我国内地、港台地区,及美国、英国、法国、德国、日本、韩国、新加坡、马来西亚、巴西、新西兰、澳大利亚等国家地区进行了千余场传统文化讲座,得到了广泛的好评,并掀起了海内外民众学习经典的热潮。著有《于丹论语心得》《于丹庄子心得》《于丹·游园惊梦——昆曲艺术审美之旅》,《于丹论语感悟》,《于丹趣品人生》及《于丹 重温最美古诗词》。其中《于丹论语心得》一书获得了世界知识产权组织的版权金奖,国内的累计销量已达600余万册,并被翻译为30余种文字在各国发行。
于丹教授今天演讲的主题是“观乎天文,以化成天下”。
这个题目与我们的会议主题和我们所从事的工作紧密相关,是一个很好的契合,我们也对于丹教授的演讲充满了期待,下面让我们以热烈的掌声欢迎于丹教授做主题演讲。
(我还有一句话,于丹教授开讲五分钟后,请大家不要再拍照,在这之前照一照是可以的,之后请大家不要拍照,这样我们的效果会好一点。)
于丹:特别谢谢张院长这么热情的开场介绍,也谢谢在座朋友的热情,谢谢各位朋友,谢谢大家!
难得在一个萧瑟的冬天,有这样热情的场景,其实什么是文化?文化首先是很热的心,有激情的一种态度,我看见大家就知道大家都是从事文化工作的。谢谢大家!
首先谢谢各位朋友,谢谢大家给我这样一个岁末相聚的机缘,到今天这个场景,我自己特别亲切,特别怀旧,岁末年初的时候,因为这一次接到的邀请说是一个文化馆的馆长论坛,像我们生在七十年代末,长在六十年代初的人,小时候的时光是在文化宫度过的。我现在看我的学生和孩子,他们已经很少有少年宫的感觉,大家也都是为人父母者,现在都是各种各样的收很多费用的补习班,但是我现在还有理由怀念少年宫。
在我的记忆中,在文化宫和少年宫里是每天每时每刻都回荡着样板戏,是每时每刻都有人在那儿学写毛笔字,学拉胡琴,打乒乓球的地方,那是一个小球可以推动地球的时代。虽然中国不富强,但是在那些地方玩的孩子们心里是有梦想的,那个时候文艺产品不像现在繁荣,但是是七十年代初的中国孩子谁都可以流利唱上一段样板戏的地方,我们这些孩子都是会古诗词,背毛主席诗词的。可以说,我们这些人都是用少年成长,青春记忆来纪念文化宫和少年宫。这就是今天我为什么特别着急要到这里,我要向中国的基层文化馆致辞,真正的文而化之,化育人心,化育少年是在文化馆基层单位。我也高兴,在虚拟的空间发达到让我们漠视现实空间的时代里,文化馆还在,我们这些文化馆的掌门人还在坚守着这种城市转型时期的职责,所以我想我到这里来要说,各位文化馆的掌门人,大家加油,大家坚守,我向你们深深致敬,因为你们守住了中国文化最基层的血脉,谢谢你们!
我常常想起在我的童年时代,七十年代的文化馆教给我们的东西,可能只是纸写毛笔字,我最早写毛笔字是在少年宫学的,最早学唱片的东西都是少年宫,那个年代的东西远远不像现在的教学手段丰富,但是那叫核心价值,中国文化的核心价值其实是世代相传的。今天有限的时间里,我向大家汇报三个心得。
张司长,我如果说得不对的话,随时来批评指正。
我想谈的第一个问题:城乡一体化的转型时期,中国农耕文明如何融入我们当今的核心价值。这是我们必须看到的问题,因为我们几千年都是农耕文化的法则,是不是高楼大厦起来了都住进商品房的公寓了,农耕就彻底成为历史了。在我看来,农耕不仅仅是一种生产方式,更重要的它是一种伦理归属,它是一种文化信念,它也是我们这个宗法社会几千年得以结构稳定默契的法则,这一切不能因为我们扔下了镰刀,有了收割机,不再是原始的插秧劳作,大家进城打工,我们就认为农耕文明都可以扔掉了吗?我自己没有在农村生活过,但是我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最近下载
- 2011届高考化学一轮复习专题模拟检测:专题5_氮族元素及其化合物.doc VIP
- Unit6大单元教学整体单元分析课件人教版九年级英语全册.ppt
- 教育信息化背景下跨学科教学资源的数字化建设.docx
- 城镇直埋供热管道电预热安装施工工法(技术方案).pdf VIP
- 2014造口治疗师培训个案发展计划及产品册造口学校.pdf VIP
- 标准化乡镇卫生院制度.doc
- 2026年湖南科技职业学院单招职业技能考试必刷测试卷完美版.docx VIP
- 2024年9月8日贵州省黔西南州州直遴选(事业单位考聘)笔试真题及答案解析.doc VIP
- 2025年兵棋章节答案.docx VIP
- 酒店工程部计件量化方案(3篇).docx VIP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