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DB61/T ***—2016
PAGE \* MERGEFORMAT 6
ICS?
DB FORMTEXT 61
FORMTEXT 陕西省地方标准
DB FORMTEXT 61/T —2017
美丽乡村涝池建设规范
Standard for the construction of beautiful village pond
(征求意见稿)
2017- xx- xx发布
2017 - xx - xx实施
FORMTEXT 陕西省质量技术监督局???发布
DB61/T ***—2016
PAGE \* MERGEFORMAT 1
前??言
本标准按照GB/T 1.1-2009给出的规则起草。
本标准由大荔县人民政府提出。
本标准由陕西省质量技术监督局归口。
本标准起草单位:大荔县人民政府、大荔县市场监督管理局、陕西省水土保持局、大荔县水务局、。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翟玉宝、谢文秀、姚林、xxx、xxx。
本标准由陕西省技术质量监管局负责解释。
本标准首次发布。
联系方式如下:
单位:陕西省质量技术监督局标准化处
电话:029地址:西安市新城省政府大楼8层
邮编:710006
美丽乡村涝池建设规范
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美丽乡村涝池建设的术语和定义、建设原则、基本要求、建设要求等要求
本标准适用于陕西省辖区内美丽乡村涝池建设。
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对于本文件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所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
GB 3838 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
GB 50445-2008 村庄整治技术规范
GB/T 16453.4 水土保持综合治理技术规范
术语和定义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标准。
涝池 pond
涝池是指在干旱、半干旱地区,为充分利用地表径流、蓄洪排涝、防止水土流失、构建生态文明、调节连通水系而修筑的小型蓄水工程。
消落区riparianzone
是指涝池中由于季节性水位涨落,而使被水淹没的边坡周期性出露水面,成为池体边坡的一段特殊区域,属于湿地范畴。
建设原则
科学规划、保护自然、经济合理
科学定位,合理规划,根据水土流失防治、美丽乡村建设、人文景观建设、村镇雨洪利用、生态清洁等要求,确定涝池的功能定位。
涝池的规模、分布数量及类型应综合分析地形条件、水资源供水量、景观需求、及灌溉因素综合确定。确保达到生态、环保、经济、实用的要求。
注重生态保护,设计应坚持生态优先,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按照顺应自然、生态环保的要求,遵循规律,因势利导,依地造型,随势建设,借势造景。
功能突出、统筹兼顾、安全可靠
注重发挥“蓄水排涝、修复生态、连通水系”功能,以“治理水土流失、保护和合理利用水土资源,改善乡村生活条件及生态环境”为目标,遵循“聚集水、留住水、涵养水、利用水”要求。
以“水不溢、水不漏、水不干、水不臭”为重点,统筹解决好蓄排水、水源和水质等关键技术问题,充分发挥涝池的蓄水、排水、引水、净水、用水功能。
涝池建设、修复应与村庄水土流失综合治理相结合,与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和美丽乡村建设相结合,与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和农民脱贫致富相结合,与水系联调联通联控建设相结合,与农村商业综合体相结合。
涝池建设应以村庄(建制村或社区)为单元,调节雨洪径流、灌溉、污水治理、连通水系和美丽乡村建设的要求,统筹雨洪、水源、污水、景观进行总体布置,做到雨水利用和调节、污水处理与利用、安全与美化兼顾,使涝池的调、蓄、净、连及美相互配合,发挥综合效益。
基本要求
因地制宜,设计建设注重涝池基本功能,完善防洪排涝、保塬固沟等措施体系。
注重涝池的生态功能。设计时应在分析污染源的基础上,选用先进的污染水域治理与生态修复技术,增强涝池的水体自净能力,恢复涝池的生态功能。不能满足使用功能的水体,处理达标后方能排入涝池。
突出涝池的景观功能。设计时应从景观的角度分析,确定涝池及其配套设施的方案,与田园风光和乡土气息相协调,严禁简单照搬城市的园林景观设计。
依托生态涝池建设,注重打造景观小品,深入挖掘富有特色的村落文化、历史文化内涵,发挥涝池美化环境、休闲观光、文化宣传等创新功能。
涝池应结合村庄布局进行景观建设,包括修建水边步道、亲水平台、开辟滨水活动场所等;岸边宜种植喜水植物,绿化配置合理、养护到位,无废弃物、吊挂物、杂草等。涝池的水岸线要贴近自然,原有树木要尽量保留,新增的植物要尽可能采用乡土树种草种。
具有灌溉型功能的涝池应和周边的灌溉设施结合,健全补水和灌溉系统,实现连通水系的目标。应设置水位自动测报、灌溉渠系补水与农业用水计量装置等。
严禁在水体上建设餐饮、住宅等可能污染水体的建筑,水上游览设施建设不应分隔水体或减少水面面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