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绵城市建设技术低影响开发雨水控制与利用标准图集.docx

海绵城市建设技术低影响开发雨水控制与利用标准图集.docx

  1. 1、本文档共32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南宁市海绵城市建设技术——低影响开发雨水控制与利用工程设计标准图集(试行)》(以下简称《图集》)日前通过了专家评审,将用以指导南宁市试点建设国家海绵城市,通过海绵城市建设修复城市水生态环境,给城市和居民带来更加综合的生态环境效益。这意味着今后南宁城镇排水防涝系统的建设将不再以“修大管子”为主了,建设理念将发生彻底转变 观念 多个环节提前将雨水消化? 近些年来,逢雨必涝逐渐成为很多城市的痼疾。然而,要想不在“城中看海”,却不仅仅是进行管道扩容这么简单。 “目前许多城市都采用快排模式,雨水落到硬化地面只能从管道里集中快排,强降雨一来就感觉修多大的管道都不够用,而且这种模式让城市里70%的雨水白白流失了。”南宁市城乡建委有关负责人说。 “建设海绵城市,首先要扭转观念。”专家称:“如果将大部分雨水留下而不是排走,可以最大限度地实现雨水在城市区域的积存、渗透和净化,促进雨水资源的利用和生态环境保护。也就是说,‘海绵城市’有望将原来大量排至管渠末端的水提前通过吸收、存蓄、渗透等环节消化掉,成为破解‘逢雨必涝’的有效途径,而不是靠修大的排水管。” 措施 保护、修复并新建城市中“海绵体” 雨水怎么留?《图集》编制方——华蓝设计(集团)有限公司市政院总工黄正策称,在海绵城市建设过程中,形成大量的“海绵体”,如河、湖、池塘等水系,及绿地、花园、可渗透路面等城市配套设施。雨水通过这些“海绵体”下渗、滞蓄、净化、回用,最后剩余部分通过管网、泵站外排,从而有效提高城市排水系统标准,缓减城市内涝压力。具体而言,就是在城市建筑与小区、道路、绿地等场地源头,通过大规模推行雨水花园、下沉式绿地、植草沟、透水铺装等生态设施,对雨水进行下渗、调蓄。 过去,城市建设追求用地一马平川,往往会填湖平壑。根据《图集》,今后南宁将最大限度地保护原有的河湖、湿地、坑塘、沟渠等“海绵体”不受开发活动影响;受到破坏的“海绵体”也将通过综合运用物理、生物和生态等手段逐步修复,并维持一定比例的生态空间。有条件的地方,还将新建一定规模的“海绵体”,如以城市建筑、小区、道路、绿地与广场等建设为载体,让城市屋顶“绿”起来,“绿色”屋顶在滞留雨水的同时还起到节能减排、缓解热岛效应的功效;道路、广场可以采用透水铺装,特别是城市中的绿地应充分“沉下去”。 说法 海绵城市不会增加城市建设投资 试点海绵城市建设是否意味着会增加城市建设投资? 专家认为,海绵城市建设注重对天然河道、湖泊、湿地、坑塘、沟渠的保护和利用,大大减少建设排水管道和钢筋混凝土水池的工程量。同时,调蓄设施又往往与城市既有的绿地、园林、景观水体相结合,‘净增成本’比较低,还能大幅减少水环境污染治理费用,降低城市内涝造成的巨额损失。从长远看,非但不会增加城市建设投资,反而会节省成本。 设计标准图集,具体做法:1道路 2人行道、树池及绿化带 3集水渗透检查井等 4雨水湿地等 5植草沟 6雨水回收利用 海绵城市定义、政策及技术介绍 一、海绵城市定义 顾名思义,“海绵城市”是指城市能够像海绵一样,在适应环境变化和应对自然灾害等方面具有良好的“弹性”。“海绵城市”遵循“渗、滞、蓄、净、用、排”六字方针,下雨时吸水、蓄水、渗水、净水,需要时将蓄存的水“释放”并加以利用,从而实现“自然积存、自然渗透、自然净化”三大功能。 ???“海绵城市”的本质是改变传统城市建设理念。传统城市习惯于战胜自然、改造自然的城市建设模式,结果造成严重的城市病和生态危机;“海绵城市”则是顺应自然、尊重自然的低影响发展模式。在城市排水上,传统城市建设模式是以“快速排除”和“末端集中”控制为主要规划建设理念,而“海绵城市”以“慢排缓释”和“源头分散”控制为主要规划建设理念,追求城市人水和谐。 海绵城市建设相关政策 2014年10月22日,住房城乡建设部印发《海绵城市建设技术指南--低影响开发雨水系统构建(试行)》,提出了海绵城市建设--低影响开发雨水系统构建的基本原则,规划控制目标分解、落实及其构建技术框架,明确了城市规划、工程设计、建设、维护及管理过程中低影响开发雨水系统构建的内容、要求和方法,并提供了我国部分实践案例。 2014年12月31日,《财政部 住房城乡建设部 水利部关于开展中央财政支持海绵城市建设试点工作的通知》(财建﹝2014﹞838号)发布,明确中央财政对海绵城市建设试点给予专项资金补助,一定三年,具体补助数额分档确定。 2015年4月2日, 国务院发布《水污染防治行动计划》(国发〔2015〕17号),明确积极推行低影响开发建设模式,建设滞、渗、蓄、用、排相结合的雨水收集利用设施。新建城区硬化地面,可渗透面积要达到40%以上。 2015年10月11日,国务院办公厅发布《关于推进海绵城市建设的指导意见》(国办发[2015]75号),意见

文档评论(0)

wdjz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