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安、台安、抬起来才安”.doc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PAGE PAGE 9 “台安、台安、抬起来才安” ——60年代台安农田建设的回顾 张云会 吴 丹 “台安、台安、抬起来才安”,这是全县人民在同大自然斗争和生产实践中总结的治涝措施。其实质,就是要求通过搞好农田基本建设排出地表水,降低地下水,促进粮食增产。 众所周知,台安县地处辽河、浑河、绕阳河三大外河的下游,地势低洼。全县平均海拔6至7米。西佛镇的达莲泡海拔最高点15米,韭菜台镇杨家塘海拔最低点只有2米。全县由北向南自然比降为万分之一左右。因此,在历史上是个“九河下梢,十年九涝”的地方。“冬走冰,夏行船,一年四季水不干”就是发生洪涝灾害年份的真实写照。1948年全县解放后,群众虽然翻了身,分得了土地,但外河泛滥,内水横流的情况并没有改变。为了保卫好翻身农民的胜利果实,县委、县政府在面临百事待举、百废待兴的情况下,一方面组织全县人民进行复堤堵口治理外洪,一方面把治理内涝做为恢复农业生产的重点。从1949年建国开始到1964年开始机械排水之前,经历了从自流排放到开展“沟洫畦田”,从分区治理到大搞台条田建设这四个阶段,基本上改变了建国前的大雨大灾,小雨小灾,有雨就有灾的面貌。这些做法,在今天看来不仅粗放而且标准也低,但在当时处于一家一户个体经济情况下是难能可贵的。就是实现合作化以后也是一项前无古人的壮举。 为了扩大内水排放的出路,调动农民搞好治涝的积极性,建国伊始,县委、县政府在广泛发动群众因地制宜在自己耕地上进行挖沟排水的同时,又组织受益地区群众对西佛区的长沟汀、鲍家沟,富家区的牛场沟、南大仗,台安区的老边排水沟等27条主要排水沟道进行清淤与疏浚,修建了六座桥涵闸,为自流排放创造了条件,提高了自流排放的能力。这种粗放和分散的排水方法,虽然对减轻内涝灾害起到了一定作用。但由于工程少,不配套,加之出口问题没有得到很好解决,1953年全县内涝成灾面积达六十六万多亩,1954年五十二万多亩。事实说明,自流排放,任水平流的方法,造成了上水下移,水害搬家,救了上游,淹了下游。为了改变这种情况,全县从1955年开始,学习外地经验,全县开始大搞“沟洫畦田”农建工程。“沟洫”就是挖沟蓄水,“畦田”就是通过修畦把积水面积化整为零,分割成小封闭块。这种一块地对一块天,只接降雨水,阻止外来水的治涝方法,对解决救上游淹下游和水害搬家的问题起到了重要作用。 “沟洫畦田”就是利用公路或农田路进行挖沟蓄水。道路是南北方向的,则在道路两侧挖沟,叫做“一路两壕挖断沟”。道路是东西方向的,则在道路一侧挖沟,叫做“一路一壕挖断沟”。“畦田”,就是在地势基本相同的地块上四周修埝,埝内修畦。这种治涝方法,在不能实行机排的情况下,是减轻内涝灾害的较好措施。因为路沟蓄水可以防旱,减少内水流入外河,降低了外河水位,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了防洪压力。耕地四周修埝,埝内做畦可以阻止外来水,达到内水内消。全县从1955年开始到1957年,共搞“沟洫畦田”532600亩,占当时全县易涝面积56.4%。 为了实行分区排水,达到各保各仓的目的,在大搞“沟洫畦田”的同时,根据地势和可以利用的地形地物,又把全县划分成四个治理涝区。辽河以南至浑河为一个治理区,简称“辽浑”治理区;辽河右岸至柳河左岸为一个治理区,简称“辽柳”治理区;柳河右岸至九股河左岸为一个治理区,简称“柳九”治理区;九股河以西至绕阳河为一个治理区,简称“九绕”治理区。在每个大治理区内,又因地制宜地利用地形地物在大区内划分若干个小封闭区。通过区域封闭和搞“沟洫畦田”进行蓄、拦,缩小了内涝范围,减轻了内涝灾害。以下两组数字就充分说明问题。1956年全年降水627.9毫米,当年内涝面积29.47万亩,1957年全年降水609.9毫米,当年内涝面积8.1万亩。两个年份的降水量基本相同,但1957年的内涝面积比1956年减少213700亩。黄沙区(当时名称)黄金乡金星农业生产合作社有两块叫“小湾子”和“尿沟子”的涝洼地,从来没有得过收成。搞了“沟洫畦田”后,进行了水稻旱直播,秋收平均亩产达到 467斤。实践证明“沟洫畦田”确实起到了减轻内涝灾害促进粮食增产的作用。 “沟洫畦田”虽然对减轻涝灾起到一定的作用,但由于范围小,标准低,出现较大降雨年份,仍然发生“沟洫”水满向外流,土埝、畦埂被冲毁的情况。事实告诉人们,“沟洫畦田”只能减轻正常的内涝灾害,降雨量大仍然发生内涝。正在全县人民继续寻找提高治理措施时,省对小柳河改线给我县提高治涝标准带来了良好的契机。小柳河由新民县开始,在我县铁丝房张家窝堡入境,经桓洞、西佛、城郊、新开、新台、富家六个区,最后在新华的高家口门入辽河。这条由北向南流经我县67公里的内河,由于流程长,集水面积大,每届汛期外河回水顶托,内水不能下泄,造成小柳河流域的683.8平方公里内的耕地经常内涝成灾。1956年春辽

文档评论(0)

586334000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