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色影韵 刘雪娟.pdfVIP

  1. 1、本文档被系统程序自动判定探测到侵权嫌疑,本站暂时做下架处理。
  2. 2、如果您确认为侵权,可联系本站左侧在线QQ客服请求删除。我们会保证在24小时内做出处理,应急电话:400-050-0827。
  3. 3、此文档由网友上传,因疑似侵权的原因,本站不提供该文档下载,只提供部分内容试读。如果您是出版社/作者,看到后可认领文档,您也可以联系本站进行批量认领。
查看更多
大千世界,花卉王国,唯有牡丹雍容华贵,艳冠群芳,无愧“花中之王”、“国色天香”。她蕴含幸福美满、富贵吉祥,自古就是繁荣昌盛的象征。牡丹长期位尊国花,代表着中华民族泱泱大国的风范。 洛阳位居中原,四季分明,气候温和,雨水适宜,土地肥沃。良好的自然环境为花卉,特别是牡丹的生长和繁育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正如欧阳修笔下的“洛阳地脉花最宜,牡丹尤为天下奇”。洛阳 牡丹的人工栽培始于隋、盛于唐、甲天下于北宋。自古以来,洛阳人爱花、种花成俗,育花、赏花成癖。这里的牡丹枝繁叶茂、花冠丰硕、容颜端庄、色泽艳丽,堪当“天下无双艳,人间第一香”。岁月沧 桑,星转斗移,唯洛阳人钟爱牡丹之情矢志不移。新中国成立以来,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进步和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牡丹审美已实现了向人民群众的普及,观赏国花,品味牡丹文化已成为人民群众生 活中的一种崭新时尚。洛阳人也把种植、培育和开发利用牡丹作为推进文明、陶冶情操、发展旅游和农民增收的一条重要途径。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和园艺工作者的辛勤耕耘,洛阳牡丹沿袭至今已发展为九大 色系、1200多个品种,种植面积达到10万余亩。每当阳春四月,春风送绿,洛阳城内外,国色竞放、姹紫嫣红、花海人潮、万人空巷。“花开花落二十日,一城之人皆若狂”就是真实的写照。 然而,欣赏牡丹之美是有条件的,要受到时间和地点的制约。即使在花季,也极少有人能够饱览众多牡丹品种的芳容和风韵,更领略不到牡丹从含苞待放,到展蕊怒放,再到落花英英的全过程的美。 只有那些具有特殊审美灵感的人,才可以用相机捕捉到有时是稍纵即逝的美。他们通过巧妙的用光,选取适宜的背景,再融入自己的情感,经过对线条、影调、色彩和质感的组合以及变形、变色等刻意描绘, 最后定格出美轮美奂的画面,创造出具有丰富情趣和深远意境的作品,使其比实体牡丹更具欣赏性,给人们以更多的精神享受。 雪娟出生于黄河岸边的农家,自幼得到母亲河的浇灌和濡养,又从乡村干部一步一个脚印走上领导岗位,事业有成,身负重任,工作繁忙而紧张。但她满怀对河洛故土的耿耿丹心,对牡丹的深情厚爱, 对牡丹摄影艺术之梦的苦苦追求,凭着一种钉子精神,在工作之余尽力挤时间,背上相机,带着干粮,迎晨曦、送晚霞,风餐露宿,挥洒了比常人要多得多的汗水和辛劳,以其执着的追求,善于学习又敢于 创新的艺术手法,锲而不舍地追寻着自己心中的艺术之梦。雪娟的牡丹摄影作品没有对技巧的刻意追求,没有“概念”与“体系”作梗,她镜头里的牡丹皆出自本真,一枝一叶、原汁原味地保留了自然的灵 性,又恰当地进行了艺术升华,奉献给读者的是国花牡丹的神韵和品格。使人耳目一新,能尽情享受春光永驻的美艳。 质朴卓然品自高。愿雪娟在追求艺术的道路上不断进步,获取更丰硕的成果! 刘雪娟,1956年生,河南孟津县人。1981年洛阳师院毕业后,被省委组织部定向分配到孟津县横水乡从事共青团工作;1983年10月被洛阳 地委组织部选调到地区妇联工作;1986年调入洛阳市委组织部工作;1993年被组织选派到伊川县委工作,先后任县委常委、组织部长、县委副 书记兼政协主席等职;2001年调入洛阳市教育局,现任洛阳市教育局副局长、洛阳教育摄影协会名誉会长、洛阳市摄影家协会名誉理事。 2008年开始学习摄影,喜欢拍摄风光、花卉,并多次在中国摄影家协会、河南省直工委、洛阳市摄影家协会组织的各类比赛中获奖。 坚 守 于 檐 下 一 角 。 白 天 , 默 默 地 守 候 , 夜 晚 , 静 静 地 照 耀 。 不 是 美 丽 的 主 角 , 却 也 温 暖 着 心 灵 , 犹 如 阳 光 一 样 灿 烂 。 你 是 花 中 魁 , 还 是 云 中 仙 ? 乍 看 娇 媚 鲜 润 , 细

文档评论(0)

*****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请先注册登录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