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来中医理论发展特点和启示-上海中医药杂志社.PDF

百年来中医理论发展特点和启示-上海中医药杂志社.PDF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2019年2月 中 医 药 文 化 Feb., 2019 第14卷 第1期 Chinese Medicine and Culture Vol. 14 No.1 ·人文新探· 百年来中医理论发展特点和启示 和中浚 王 缙 摘 要:在《百年中医史》研究的基础上,对百年来中医基础理论发展的特点与问题进行思考总结。将其总 体发展特点归纳为:学术地位显著提升;学术体系逐渐形成;研究方法日趋丰富;学术队伍不断壮大;基础理论 创新亟待突破。将其启示总结为:既述兼作,传承创新;深入细化,环环相扣;原创优势,另辟蹊径。认为中医 理论的发展既是中医学发展的先导,也是目前中医学发展的最大瓶颈,亟待取得根本性的变革与创新。 关键词: 《百年中医史》;中医理论;中医基础理论;中医诊断学 DOI:10.16307/j.1673-6281.2019.01.002 中医理论是中医学术体系的核心,是中医学的思想理论和认识方法,其植根于中国传统文化知识土 壤之中,是中国古代哲学思想和中医长期临床经验的总结、提炼、升华。1912-2015年的一百多年间,中 医理论虽然遭受了无以复加的磨难,但从早期的抗争图存到中后期的独立发展,也收获了前所未有的关注, 以致其学术地位显著提升,学术体系逐渐形成,学术队伍不断壮大,研究方法日趋丰富,但其创新发展 仍然落后于中医其他学科,这其中有很多值得我们深入思考和研究的地方。朱建平主编的《百年中医史》 [1] 已于2016年由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出版 ,本文在回顾中医理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进一步总结思考其 发展特点和历史给予我们的一些启示。 中医理论概念有广狭之分,传统一般以《内经》的基本内容为主体,《百年中医史》一书则包括中 医医史文献、中医基础理论、中医诊断学、图书情报信息、中医文化,兼及《内经》等。本文为叙述方便, 主要以中医基础理论、中医诊断学的内容为主,偶涉《内经》等相关基础学科。 一、中医理论发展的特点 总结中医理论发展的特点,有助于我们更好地认识中医理论发展的历史规律。百年来中医理论学科 的发展道路较其他学科尤多艰难险阻,可谓是从废与存的战火中重获新生,进入中后期之后,中医学基 础与中医诊断学两门学科先后经过教材编写、专业机构和专科队伍的建立而完全独立,名正言顺地发展 壮大起来。 (一)学术地位显著提升 1.民国时期废止中医案与中西论争促成了对中医理论研究的重视 [作者简介] 和中浚,男,研究员,主要从事中医医史文献和中医药文化研究,现任成都中医药大学社科联副主席(邮编: 610075);王缙,男,讲师,主要从事中医医史文献研究,现工作于广西中医药大学基础医学院(邮编:530200) [1] 朱建平:《百年中医史》,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16年。 13 中医理论学术地位的显著提升无疑与民国年间所受到的冲击和关注有关。1916年,余岩著《灵素商 兑》,矛头直指《黄帝内经》,试图通过彻底否定中医理论来击垮中医,宣称“灵素之惑人,四千年来 如此矣……不歼《内经》,无以绝其祸根”“痛诋阴阳五行、十二经脉、五脏六腑之妄,从实地上指摘谬误, [1] 以忠告国人。” 余氏等废止中医者对中医理论的肆意攻击与中医界的奋起反击,使得中医理论的核心价 值成为质疑的焦点。中医界恽铁樵率先提出中西医学属于不同理论体系,杨则民从哲学

文档评论(0)

fengruiling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