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PAGE
PAGE 1
93學年度大學校院通識教育巡迴講座〈文學領域〉
講演題目?:「傳說」楊牧的詩
講演者:向陽*
*向陽,本名林淇瀁,台灣南投人,1955年生。文化大學新聞碩士,政治大學新聞系博士。曾任自立報系總編輯、總主筆、副社長,現任中興大學台灣文學研究所副教授,吳三連台灣史料基金會秘書長。曾獲國家文藝獎、吳濁流新詩獎、美國愛荷華大學榮譽作家、玉山文學獎文學貢獻獎。著有詩集《向陽詩選》、《向陽台語詩選》、散文集《日與月相推》、學術論文《書寫與拼圖:台灣文學傳播現象研究》等多種。
講演大綱:
??? 一、楊牧簡介
??? 二、楊牧之前的葉珊詩風
??? 三、關於楊牧詩集《傳說》
??? 四、《傳說》中的作品分析
??? 五、結論:楊牧詩藝特色
我在尋覓的是具有創意的文學,內容和形式平衡,現實和想像面面顧到,而又不羞澀牽強,不炫人耳目,有一種明快準確的語法,佈置在呼應自然的大結構上,如巴洛克音樂的秩序,又排除了虛假的腔調。這令人喜悅的作品層次分明,然而段落和章節之間總是含蘊了表裏互為詮釋的潛力,而且還能自動擴充演繹,使我閱讀的心思有點懸疑,但不是恐慌驚悚。我尋覓理智和感情調和的作品,合於人生經驗的原則,可是又往往提示著一種我想像不到的精神的,甚至宗教的境界,教我甘心把自己的愛憎勾消,無保留地接受它在那小尺幅裏規劃的大世界。
摘錄自楊牧:《一首詩的完成》(1986)
楊牧簡介
詩人楊牧,本名王靖獻,早期另有筆名葉珊,1940年生於台灣花蓮。楊牧是台灣當代文壇重鎮,他的詩和散文都有可觀,與詩人余光中一樣,右手寫詩,左手寫散文,也都在大學任教,兼長於翻譯和評論。
楊牧年輕時就以現代詩和散文馳名,當時他以「葉珊」為筆名,筆法細膩,風格婉約,又帶有浪漫主義的夢幻之美,而在語言節奏的處理上,更富有迷人的韻律,因此小說家王文興就認為楊牧的詩創立了現代詩的新秩序:主題發展完整,內部組織像猶如鐘錶,繁複而嚴密,韻律完美,具有高度音樂性,「能令人反覆詠誦,樂而忘疲」。他的散文也具有詩的成就,他以詩的美學融入散文中,因此使得他的散文格外富有詩的韻味,是帶有詩質的散文。
楊牧15歲時就開始發表創作,當時他用筆名葉珊在《現代詩》、《創世紀》等刊物上發表了不少佳作,1960年出版了第一本詩集《水之湄》,收錄50首作品,當時他還在東海大學外文系就讀。其後楊牧不但創作量豐富多元,跨足散文,第一本散文即是在1966年出版的《葉珊散文集》,兩書都受到文壇的肯定和讀者的歡迎。
楊牧1963年東海大海外文系畢業,1964年赴美留學,先後獲得愛荷華大學藝術碩士和柏克萊大學比較文學博士學位。1972年起他的文風詩風大改,筆名也改為「楊牧」,繼續創作,並且展現了厚重繁複、富有歷史、人文與自然思考的大家風格。
楊牧在學術上的成就也很可觀。拿到博士學位後,他先後在美國麻薩諸塞大學、華盛頓大學擔任教職,其後曾任台大客座教授、美國普林斯頓大學客座副教授、香港科技大學教授,1996年回國專任東華大學教授兼人文社會科學院院長,現任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特聘研究員兼所長。
楊牧的著作甚多,舉其要者如詩集《水之湄》、《北斗行》、《禁忌的遊戲》、《時光命題》《完整的寓言》等,散文集《葉珊散文集》、《柏克萊精神》、《交流道》、《星圖》等,共有三十餘部。另有戲劇、評論、翻譯、編纂等中英文著作多種。
楊牧之前的葉珊詩風
洛夫在1972年出版的《中國現代文學大系?詩卷》〈序〉中談到「現代詩的語言」時,強調現代詩語言的張力「存在相剋相成的兩種對抗力量之中,提供一種似謬實真的情境,可感到而又不易抓住,使讀者產生一種追捕的興趣」。當時他曾舉葉珊〈十二星象練習曲〉中的詩句為例:
當時,總是一排鐘聲
童年似的傳來
並指出,這樣的詩句,「鐘聲」和「童年」本來是平凡而互不相干的事物,但一經有機性的安排,彼此之間便產生了美學的新關聯,「其中多層次的空間和同時存在的張力,構成了內含性﹝connotation﹞和外延性﹝denotation﹞均衡發展,互相配合的意義」。
洛夫的這段話,指出楊牧在葉珊時期擅長於語言運作的特質。楊牧以葉珊筆名崛起於台灣五○年代詩壇,15歲開始寫詩投稿,20歲就由藍星詩社出版了他的第一本詩集《水之湄》﹝1960﹞,三年後出版第二本詩集《花季》﹝1963﹞,再越三年,由文星書店出版第三本詩集《燈船》﹝1966﹞,完成了他在葉珊時期的語言風格:主調是抒情的,易於吟誦;情境是唯美的,總是令人悸動。然而,語言背後的蘊義卻又是繁複的、多重喻依的,不盡然容易被讀者所完全掌握。葉珊時期的詩,伴隨著抒情節奏的律動,柔美的意象以著一連串的互動的暗喻向前推動,讓讀者在感動之餘,不禁也要跟著叩問葉珊:
而那明滅於馬蹄間的
究竟是星光,還是野火
洛夫用「張力」來說明葉珊詩語言的美學基礎,固然點出了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