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龙源期刊网
重读《创业史》随想作者:黄树芳来源:《阳光》2016年第06期
????????重读《创业史》,这源于学习习近平总书记2014年10月15日《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讲话》以较大的篇幅谈到了柳青,他说:“柳青为了深入农民生活,1952年曾任陕西长安县县委副书记,后来辞去了县委副书记职务,保留常委职务,并定居在那儿的皇甫村,蹲点14年,集中精力创作《创业史》。因为他对陕西关中农民生活有深入了解,所以笔下的人物才那样栩栩如生。”后来,习总书记在视察陕西时,又谈到了柳青。他强调:“要鼓励文化工作者像当年柳青、杜鹏程那样,走进人民、了解人民、讴歌人民,创作出更多更好的精神食粮。”
????????柳青在皇甫村生活14年的日日夜夜,和农民同吃同住同劳动,一道下地侍弄庄稼,一道开会商量问题。他想农民所想,急农民所急,从骨血里感受农民的感情,而且留言:自己死后要埋葬在同农民一起的坟墓里。柳青一生和农民摸爬滚打在一起,习惯成自然,他的思想感情,他的举止言谈,他的穿着打扮,已经完全农民化。到王府井眼镜店买眼镜,人家爱答不理,竟说:“农民还戴金丝眼镜呀?”到团中央食堂吃饭,人家严肃地问他:“你是哪里来的?我们食堂不对外。”拿着软卧火车票,不让他上车,再三盘问,不相信他的身份。胡耀邦接见后送他出门,问他的车在哪里,他指着墙边的自行车:“那儿。”胡耀邦赶紧调自己的“红旗”来送他……
????????柳青的一生,是同人民群众特别是和农民群众同甘共苦的一生。他把文学创作看作是为人民服务的事业,把毕生精力都用在了书写人民群众的伟大实践和讴歌他们崇高品质的创作实践里。他的《种谷记》《铜墙铁壁》《恨透铁》《创业史》等作品展现了不同时期的社会面貌和思想历程,成为特定历史时期的代表性作品。特别是《创业史》,这部全面反映新中国农业合作化运动的长篇小说,被普遍认为是我国文学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经典作品。现在,农业合作化运动已经过去,而以合作化为题材的《创业史》却没有失去其艺术魅力。作品所反映的广大农民群众那种创业精神和创业激情以及对他们淳朴善良品德的歌颂,都远远超越了时代的阈限,让我们现在读起来仍然感到亲切,仍能受到启迪,受到激励和鼓舞。
????????《创业史》,按柳青的原计划是写四部,但因为种种原因,这个计划没有完成。现在我所读所说的《创业史》,是1960年由中国青年出版社出版的第一部。记得在那时候看这部小说,主要是看故事、看人物,说白了,就是看红火,就连这部书为什么要叫《创业史》也没有细想过。现在再读,感觉就大不一样:一是有习总书记在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做指导;二是自己有了半个世纪的社会实践为基础;三是可以紧密联系国家正在广泛倡导的“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实际……这些,真正是把重读《创业史》推进到了新的境地。
????????小说是通过人物形象来感染读者的,也是要通过人物形象来说明问题的。《创业史》能给读者留下深刻印象的人物很多,主要有梁三、梁生宝、郭振山、郭世富、改霞、素芳、姚士杰、杨国华等,还有不少虽笔墨不多,但性格鲜明分量也不轻的人物。歌德曾经说过:“在伟大作家的笔下,人人都是主要人物。”这话无疑是对的,为读者理解作品拓宽了思路,开阔了眼界。但任何一部长篇著作,也必定都有几个核心人物来构成矛盾冲突,反映时代背景,阐述主题思想。《创业史》的核心人物是梁三老汉和他的继子梁生宝。
????????上世纪20年代,陕西有过一次特大旱灾,受灾人口多达六七百万。梁三在逃难的人群里遇见了快要饿死的一对母子,从而有了自己的婆姨和继子。他们一起挣扎着生存下来,并开始了漫长而艰难的“创业”之路。但是父子两个人的创业目标和创业途径却不相同。梁三老汉一心想的是能盖起一座像富裕中农郭世富家那样的漂亮砖砌院落。他的创业,靠的是自己起早贪黑、勤劳刻苦、省吃俭用、勤俭持家等贫苦农民本分的辛劳。而梁生宝在经受了数不尽的艰难困苦以后,逐步认识到,只有跟着共产党走合作化的道路,才是农民创业的光明之路。于是,这个年轻的共产党员就全身心地投入了组建农业互助组这种在中国还亘古未有的艰巨而坎坷的集体创业之中。他是怎么创业的呢?“梁生宝买稻种”这一章,最具体最集中最生动也最深刻地将其创业精神如诗如画地推到了读者面前:那一天,他坐了几百里的火车,在一个小小的火车站下了车。这时候,这个小县城正笼罩在白茫茫的春雨中。下车不多的旅客,很快被招徕客人的旅馆伙计都领走了。空寂而清冷的小街上,只有梁生宝披着一条麻袋站在墙边的一个破席棚下,经受着风雨的折磨。他问过,住一宿店,贵的是五角,最便宜的睡大炕,也要两角。他兜里有钱,但那都是贫苦乡亲们东凑西借的买稻种的钱。他知道:乡亲们一个汗珠跌八瓣儿呀!谁的那几毛钱都来之不易,恨不得把一分钱掰成两半用。来的时候,没料到会遇上这天气,可他又舍不得花兜里这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