舌尖上的中国——主食的故事.docx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主食的故事 中国自然地理的多样变化,让生活在不同地域的中国人享受到截然不同的丰富主食。从南到北,变化万千的精致主食,不仅提供了人身体所需要的大部分热量,更影响了中国人对四季循环的感受,带给中国人丰饶、健康、充满情趣的生活。   山西丁村----中原最古老的村落,主妇们最会制作面食。丁村人把加工成粉末状的谷物都称之为面。谷物加工的历史已有上万年。附近曾经出土过最古老的石磨盘,至今,同一形制的磨盘还在使用。石磨将谷物研成粉末,再用筛过滤掉粗粒杂质,真正意义上的面食才得以出现。   山西是多山少川的内陆地区,蔬菜品种少。家庭主妇们没有条件在副食上进行调理,为了提高全家人的食欲,只好在各种面食的制作手法上变换花样,一样面食百样吃,加工成餐桌上的美食。这些花样众多的精致面食,无不让人感到纤巧细手的灵动和聪明睿智的丰富想象。   当丁村的大妈们正忙着为一场寿宴精心制作花馍的时候,黄土高原上的窑洞里飘来了阵阵面香。绥德汉子老黄刚刚蒸好了满满一笼屉黄馍馍。古老的糜【méi】子经过老黄的加工,变得十分香甜可口。从农历十一月开始,每隔三天,他都要骑一个半小时的车,到县城里去卖。   绥德县位于陕北丘陵沟壑地区。在今天的绥德,杂粮和小麦是餐桌上的主角,他们被陕北人变换成各种花样。绥德盛产糜子,黄馍馍就是用糜子面做的馒头。   糜子又叫黍【shǔ】,因为耐旱成为黄土高原最主要的农作物。8000多年前,黄河流域就开始种糜子。糜子蒸煮成饭,口感略差。但是这个本土食物在过去是陕北人最家常的主食。   糜子分软硬两种。老黄将硬糜子与软糜子按七比三的比例混合,清水浸泡一夜之后上碾,还要再细细地筛一遍才能使用。但是老黄坚定地认为,用机器磨出来的糜子,远远不如在自家石碾子上碾出来的好吃。   炒过的糜子会散发出自然的清香,这是老黄最引以为骄傲的制作秘方。揉完的糜子面,要在缸里发酵一夜,经验告诉老黄,包上被子效果最好。   老黄把家安在窑洞里,这种中国黄土高原最古老的居住形式,可以追溯到4000多年前。一位农民辛勤劳作一生,最基本的愿望就是修建几孔窑洞,有了窑,娶了妻,才算成家立业。   老黄和老伴一次做700个黄馍馍,上碾、揉面、发酵前后要花3天时间。两个人从凌晨3点钟开始,一直要忙到晚上9点。老黄的馍馍做得实在,人也实在,一个一块钱,从不还价。在一年中最寒冷的两个月里,老黄能卖出15000个黄馍馍,刨去成本,一个冬天他的实际收入大约是8000元。   老黄在这里养育了一儿一女。现在,孩子们都已经把家安在城市里,不再与土地打交道。然而,老黄不愿意离开,住着自己的窑洞,吃住自己种的粮食,老黄自足而踏实。   千百年来,中国人从五谷中获得温饱,而这种碳水化合物营造出的满足感,正是亿万个像老黄这样在土地上辛勤劳作的农民提供的。   秋季,辽阔的中国北方,成熟的小麦决定了大地的基本色。小麦,从河西走廊传入到中原,因为营养丰富,经过4000多年的本土化历程,成为中国北方栽培面积最广泛的农作物。这种原产于西亚的优良物种,已经成为中国人最重要的主食。   将小麦面粉发酵后,在特制的火坑中烤熟。这种圆形面饼,含水份少,极耐贮藏,是维吾尔家庭常年必备的主食。   新疆库车,人们用享受美食的方式来庆贺古尔邦节。馕是维吾尔族人最喜欢的主食。馕的叫法出自古波斯语,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   馒头最早出现的时候,名字叫炊饼也叫蒸饼,是中原地区最受欢迎的主食。只有中国人的祖先从水煮食物的原理中获得灵感,并使中国成为最早用蒸汽烹饪的国家。   中国的五谷,始终是一个变化中的概念。大约两千年前,五谷的排序为稻、黍、稷、麦、菽,而今天,中国粮食产量的前三名已经变成稻谷、小麦和玉米。但是无论如何变化,都无法动摇稻米在五谷中的首席地位。   地扪在侗语里的意思是泉水之源。地处清水江源头的地扪村,一年中阴雨天居多。吴顺玉正在自家的禾仓里取米。在这个潮湿的环境里,禾仓对于稻米的储藏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木制吊脚瓦木结构的禾仓建在水上,可以防火、防鼠、防蚁虫。当地最古老的禾仓,已有300年历史。   吴顺玉家在禾仓里储藏的是没有脱壳的稻谷,这能长时间保持稻米新鲜的口感。今天取的米要当做礼物,送到村头同族的一户人家。在地扪,生产完的妇女为孩子过满月那天,婆家人会把结婚时置办的彩礼送到娘家来,新家庭成立的仪式才算最后完成。同族的女眷们也会挑篮提篓,她们还在新米上放上鸡蛋,表示对新生命诞生最诚心的祝福。   米粉是贵州黎平最重要的米制品,在当地集市上随处可见。这里的人最喜欢吃的是这种汤粉,细腻的米粉再配以火辣的肉汤,一日三餐都可以作为主食。把浸泡后的新鲜大米磨成米浆,是杨秀霞做米粉的第一步。舀浆、上笼,米浆在沸水中用旺火蒸熟,晾凉,收存。这是典型的中国南方米粉作坊。洁白如玉的米粉,留有余温,在雾气缭绕中散发着独特

文档评论(0)

ma982890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