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三讲史评史论史考着作概述解析.pptVIP

第十三讲史评史论史考着作概述解析.ppt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第十三讲 史评、史论、史考 著作概述 史评、史论、史考 史评,指对史籍、史家的评论; 史论,指的是对历史事件、历史人物的评论; 史考,指对史籍所载史实进行考订、辨析。 三者皆是对具体史实、史籍而发,所以关系密切,往往论中有评、评中有考、考中有论。 史评:《文史通义》 是继《史通》之后的又一部史学理论专著。 内篇六卷,外篇三卷。清章学诚著。 纵论文史,品评古今学术。全书汇集了章学诚研究文史之学的心得,有破也有立,对后人的启发很大。 章学诚史学思想的历史背景 章学诚,字实斋,号少岩,浙江会稽人。生于1738年(乾隆三年),卒于1801年(嘉庆六年),时年六十四岁。 章学诚生活在考据学(朴学)和理学(宋学)被统治者尊为学术正宗的乾嘉时代。 为了矫正这两种严重脱离社会现实的学风,章学诚历时二十四年,撰成《文史通义》 。 章学诚的史学思想 1、竭力主张史学要经世致用,既反对空谈义理,又反对专务考索。 2、提出“六经皆史”的看法 。 3、强调史学要随历史的前进而发展。 4、强调“撰述”和“记注”的分别。 5、赞美通史而贬抑断代史。 6、发挥了刘知几的“史才三长”理论,提出治史者必须要有“史德”。 7、致力于地方志的倡导和纂修。 思考题: 比较章学诚与刘知几思想的不同。 顾炎武的《日知录》 顾炎武,字宁人,学者称为亨林先生,江苏昆山人。 清朝政府为了拉笼汉族知识分子,特开明史馆以罗致之,主持史馆的熊赐履等人要举荐他,他拒绝说:“果有此举,不为介推之逃,则为屈原之死矣。” 晚年,集中全部精力撰写《日知录》。他说:“所著《日知录》三十余卷,平生之志与业皆在其中。” “愚自少读书,有所得辄记之,其有不合,时复改定;或古人先我而有者,则遂削之。积三十余年,乃成一编,取子夏之言,名曰《日知录》,以正后之君子。” 《论语·子张篇》 :“子夏曰:‘日知其所亡,月无忘其所能,可谓好学也已矣。” 顾炎武:“尝谓今人纂辑之书,正如今人之铸钱。古人采铜于山,今人则买旧钱,名之曰废铜,以充铸而已。所铸之钱既己粗恶,而又将古人传世之宝舂[chōnɡ]剉[cuò]碎散,不存于后,岂不两失之乎?承问《日知录》又成几卷,盖期之以废铜。而某自别来一载,早夜诵读,反复寻究,仅得十余条,然庶几采山之铜也。”(《日知录·自序》) 顾炎武的史学思想: 1、提倡经世致用,反对空谈心性的学风。 顾炎武深感历史上士大夫空言误国之祸害,对当时的不良学风提出了严厉批评。他说:“刘、石(指十六国前赵刘氏、后赵石氏)乱华,本于清谈之流祸,人人知之。孰知今日之清谈,有甚于前代者! 昔之清谈谈老、庄,今之清谈谈孔、孟,未得其精而遗其粗,未究其 本而先辞其末,不习六艺之文,不考百王之典,不综当代之务,举夫子论学、论政之大端一切不问,而曰‘一贯’,曰‘无言’,以明心见性之空言,代修己治人之实学,……昔王衍妙善玄言,自比子贡,及为石勒所杀,将死顾而言曰:‘呜呼!吾曹虽不如古人,向若不祖尚浮虚,戮力以匡天下,犹可不至今日!’今之君子得不有愧乎其言!”(卷七《夫子之言性与天道》) 2、注意辨析源流。 顾炎武的学生潘耒在《日知录·序》中说:《日知录》一书: “综贯百家,上下千载,详考其得失之故,而断之于心,笔之于书;朝章、国典、民风、土俗、元元本本,无不洞悉。” “凡经义史学、官方吏治、财赋典礼、舆地艺文之属,一一疏通其源流,考证其谬误。” 3、将历史考证和社会实际调查 紧密结合在一起。 潘耒在《日知录·序》中说:“事关民生国命者,必穷源溯本,讨论其所以然。足迹半天下,所至交共贤豪长者,考其山川风俗疾苦利病,如指诸掌。精力绝人,无他嗜好,自少至老,未尝一日废书,出必载书数簏[lù]自随,旅店少休,披寻搜讨,曾无倦色。有疑义,反复参考,必归于至当;有一独见,援古证今,必畅其说而后止。” 4、在历史编纂学方面, 也提出了一些很好的见解。 肯定《史记》于序事中寓论断 肯定《史记》写战争如身临其境:“秦楚之际,兵所出入之途,曲折变化,唯太史公序之如指掌。以山林郡国不易明,故曰东、曰南、曰北,一言之下,而形势了然。” 批评《新唐书》文词过简:“词主乎达,不论其繁与简也。繁简之论兴而文亡矣。” 写《作史不立表志》一篇,详细论述了表、志在史书中的重要作用。 《日知录》的版本: 潘耒遂初堂刻本 黄汝成《日知录集释》 近人黄侃《日知录校记》 思考题: 顾炎武对宋代风俗走向的分析是否全面客观? 《读通鉴论》 《读通鉴论》,三十卷,是明末清初之际王夫之撰写的史论名著。 王夫之,公元1619-1692年,字而农,号姜斋。别名很多,有买姜翁、一瓠[hú]道人等十多个。晚年长期隐居在故乡湖南衡阳的石船山下,又自号船山老农、船山遗老,学者尊称他船山先生

文档评论(0)

喵咪147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