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推理第八讲.PPT

  1. 1、本文档共11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道德推理 課程網頁:.tw/~hwlin 第十四講:人飢己飢? Famine, Affluence, and Morality by Peter Singer 一、前言 (一)這篇文章的背景 (二)本文的目的:證明富裕國家的作為在道德上站不住腳 二、基本假設 (一)缺乏食物、遮蔽物和醫療照顧,而遭受到折磨或死亡,是不好的。 (二)如果有能力阻止不好的事發生,而不因此犧牲其它重要的道德考量,則我們應該阻止其發生。 三、對第二個假設的批判 (一)沒有說明親近性或距離,距離的遠近或親近與否,並無道德差別。 (二)沒有區別是否我是唯一可以從事該行為者,或者我只是千百萬人之一。 四、作者對上述批評的辯護 (一)不必考慮距離: (1)公正、普遍性、平等原則,不允許我們因距離而歧視某人。 (2)快捷運輸縮短地球的距離。 四、作者對上述批評的辯護 (二)救援人數多少並沒有差別: (1)如果還有別人也可以救援,差別的只是心理上,罪惡感會少一點,但對道德責任並無實質的差別。 (2)數目可以造成差別的論點:如果每一和我相同處境的人都捐五英磅,則足夠救援所需,我沒有必要應該捐錢超過五英磅。但實際情形並非如此,所以我多捐一點,可以減少折磨。 (3)反對者可能認為,上述論證會產生荒謬的結果:每一個人從事他應該做的,不如每一個人從事比他應該做的少一點。作者的回應:除非捐錢行為是同時發生,且不可預期,否則不會產生這樣的矛盾。 五、對傳統道德觀的挑戰 (一)如果上述論證是妥當的,傳統上區分義務和慈善無法證成。 (二)作者預期他的主張會遭到兩點質疑: (1)對道德設計的修正過於激烈。 (2)我們所有時間都應該投入救災。 五、對傳統道德觀的挑戰 (三)作者的回應: (1)道德要求是否過高,本身是社會建構。 (2)我們不願意面對的結論,並不表示結論是錯的。 Thomas Aquinas:「你所保存的麵包屬於飢餓者的,你收藏起來的衣服屬於沒有衣服穿的人的,你埋在土裡的錢屬於一文不名者的補償和自由。」 六、捐錢可以達到救災的目的嗎? 三個挑戰: (一)海外救災應該是政府的責任 (二)人口控制才能解決飢荒 (三)我們應該捐多少? 七、幾個值得我們思考的問題 (一)我們對國際社會有沒有責任? (1)根據聯合國兒童基會的估計,全世界每天有一萬五千名兒童死於營養不良,而我們卻享受許多奢侈品,我們對目前世界其他人類的慘狀可以完全漠視嗎? (2)全球暖化嚴重,我們的二氧化碳排放量居世界第二名,我們有責任嗎? 七、幾個值得我們思考的問題 (二)我們對自己社會的貧窮者有無責任? (1)95年度低收入戶近9萬戶,人數近22萬人,比94年度增加6%和3.3%(低收入戶指家庭總收入平均每人在最低生活費以下者,95年度最低生活費:台灣省9210元,台北市14377元,高雄市10072元) (2)2007年推甄台大錄取的學生中,只有一名是低收入戶。據研究1979-81年最低所得家庭子女就讀大學和最高所得家庭相差11.4倍,1997-99年擴大為16.8倍。台北市學生成為大學生的機率是台東縣的十六倍,大安區學生是台東學生機率的三十一倍。是階級複製,不是智力問題。這樣的社會正義嗎? * *

文档评论(0)

youbika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