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抗组胺药的机制与应用陈志强老师 张怡萱2016.07.25组胺现代药物与临床 Drugs Clinic 2010年第 25卷第1 期 19-21抗组胺药研究进展由中枢神经系统神经元、胃黏膜壁细胞、肥大细胞、嗜碱粒细胞等细胞的组氨酸脱羧酶从L-组氨酸合成而来, 通过其4 种组胺受体(H1 、H2 、H3 和H4)产生效应,主要储存于肥大细胞中。Q:想一想那几个部位的组胺浓度最高?组胺是经典的致痒介质,皮内注射组胺引起瘙痒并伴有充血、风团、红斑三联反应,即荨麻疹症状。用抗组胺药通常能减轻瘙痒。 组胺相关研究历史回顾 2000 H4 受体克隆成功1999 H3 受体克隆成功1998 H1 受体多态性阐述1993 H1受体克隆成功1991 H2受体克隆成功1986 报道抗组胺药物的心血管不良反应1981 第二代抗组胺药问世1955 阐明抗组胺药的抗变态反应作用1943 抗组胺药中枢系统不良反应首次报道1942 抗组胺药首次用于临床1937 合成第一个抗组胺药Modified from Simons FER. Antihistamines, Chapter 51, in Middletons Allergy: Principles and Practice, Mosby, 6th Edition,首次发现组胺组胺(HA)Ⅰ、组胺生化结构Ⅱ、组胺的药理作用Ⅲ、组胺受体类型Ⅰ 、组胺生化结构1、化学结构为β-乙胺基咪唑,分子量为111Dalton;2、广泛存在于人体组织(皮肤、肺、胃粘膜、肝、 肌肉、 结缔组织 的肥大细胞和嗜碱性粒细胞);3、体内HA是由L-组胺酸经L-组胺酸脱羧酶的脱羧作用而得;4、新合成得HA主要与蛋白质结合,以无活性复合物形式储存于肥大细胞和碱性粒细胞中。Ⅱ、组胺的药理作用1、心血管系统(1)心脏 激动心脏H1受体,减慢房室传导,增强心房肌收缩力;激动心脏H2受体,使心率加快,心室肌收缩力增强。(2)血管 激动血管的H1和H2受体均可引起血管扩张。血压下降,血管通透性增加。(3)血小板 血小板膜上存在H1和H2受体。激动H1受体,可激活磷脂酶A2,介导花生四烯酸释放,调节血小板内Ca2+水平,促进血小板聚集。激动H2受体,可增加血小板内cAMP浓度,抑制血小板聚集。最终效应取决于二者功能平衡变化结果。Ⅱ、组胺的药理作用2、外分泌腺 胃酸、胃蛋白酶分泌亢进,唾液等其他外分泌增加;3、平滑肌 刺激H1受体引起收缩,但各种平滑肌的敏感性不同。①健康人支气管平滑肌对组胺不敏感,但哮喘和其他有肺部疾病患者对组胺的敏感性可增强100~1000倍,引起支气管收缩甚至痉挛,小剂量即可引起呼吸困难;②胃肠平滑肌收缩,大剂量可引起腹泻;③人子宫平滑肌对组胺不敏感,但孕妇发生变态反应时,可引起流产或早产。 H2受体引起舒张。Ⅱ、组胺的药理作用4、神经系统 刺激感觉神经末梢H1受体发生瘙痒或疼痛,这是荨麻疹和昆虫叮咬反应的主要原因;刺激自主神经节后纤维H1受体释放儿茶酚胺等介质,使血管收缩;刺激交感神经节后纤维H2受体可发生急性促炎效应。Ⅲ、组胺受体类型现代药物与临床 Drugs Clinic 2010年第 25卷第1 期 19-21抗组胺药研究进展 1、H1受体(H1R) 主要分布于平滑肌和毛细血管壁,参与调节血管扩张、血管通透性、睡眠、记忆、血压、头痛、心动过速等。 ; 2、H2受体(H2R) 主要分布于消化道分泌腺,与消化性溃疡发生有关; 3、H3受体(H3R)主要分布于组胺能神经元表面, 参与调节组胺、乙酰胆碱等神经递质的释放, 以及减轻皮肤瘙痒, 防止气道过度收缩等。 4、H4受体(H4R)主要分布于骨髓和外周造血细胞,主要是参与粒细胞的分化, 可能介导肥大细胞和嗜酸性粒细胞的趋化。 组胺受体的功能H1H2H3H4分布广泛,如神经细胞、气道和血管平滑肌细胞、内皮细胞、表皮细胞、中性粒细胞、嗜酸细胞、单核/巨噬细胞、DCs、T和B、肝细胞、软骨细胞广泛,同前。如胃肠道、平滑肌、心脏等主要分布于组胺性神经元;嗜酸细胞、单核细胞、DCs主要分布在于骨髓和外周造血细胞;中性粒细胞、嗜酸细胞、DCs、T组胺受体在变态反应和炎症调节中的作用(瘙痒、疼痛;血管扩张、血管壁通透性增加、平滑肌收缩、腺体分泌增多等);增加组胺和其他介质的释放、增加细胞粘附分子表达;增加嗜酸性、嗜中性粒细胞趋化作用,增加抗原递呈细胞功能及B细胞活性;阻断体液免疫和IgE产生;诱导细胞免疫(Th1);增加IFN-γ分泌及自身免疫抑制Th2细胞功能及其细胞因子释放,抑制嗜酸性、嗜中性粒细胞趋化;抑制树突细胞白介素12产生;诱导体液免疫、抑制细胞免疫;增加IL-10分泌及诱导产生Th2或DCs诱导的耐受 ;自身免疫、恶性肿瘤及器官移植反应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