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为道德之学(儒家价值信念、政治伦理规范、心性修养的知识系统) 为道理之学(儒家经典的一般性知识系统) 汉代儒家经学 五经传记:政治伦理规范、普遍知识 今文经学:为道与为学的张力 古文经学:为道德之学与为道理之学的张力 宋代程朱理学 四书章句:本体、道德、伦理知识 理学:为道德之学与为道理之学的张力 心学:为道德之学与为道的张力 清代乾嘉朴学 十三经注疏:普遍知识 为道理之学与为道德之学、为道的张力 朱熹:《朱子全书》:格物之论,伊川意虽谓眼前无非是物,然其格之也,亦须有缓急先后之序,岂遽以为存心于一草木器用之间而忽然悬悟也哉?且如今为此学而不穷天理、明人伦、讲圣言、通世故,乃兀然存心于一草木、一器用之间,此是何学问?如此而望有所得,是炊沙而欲其成饭也。 陆九渊:《陆九渊集》:六经当注我,我何注六经。 戴震:《戴震集》:求其一经,启而读之,茫茫然无觉。寻思之久,计之于心曰:“经之至者道也,所以明道者其词也,所以成词者字也。由字以通其词,由词以通其道。” 二、儒学知识形态的内涵及其现代境遇 1、儒学知识形态的包容性 班固依据刘歆《七略》改写成《汉书·艺文志》,以儒家六经包容诸子、诗赋、兵书、数术、方技之学 隋唐以后的经、史、子、集的知识分类 2、儒学知识形态与现代学术体系的融通 经学本身蕴含的文学、历史学(地理学)、哲学、政治学、经济学、法学 经学的发达导致了一系列相关学科的发展,文字学、音韵学、目录学、版本学、校勘学、历史考据学等 经典文本研究中涉及名物器用、典章制度、历史事件、人物背景、历史地理沿革等 自然科学如天文学(数学)、医学、农学等 3、儒学知识形态与现代学术体系的冲突 从研究对象上看,尽管历史上的一些大儒本人对自然、社会、人生有着广泛的兴趣,但从总体上看,儒学的知识化主要是对经典文本的研究。 从研究方法、思维方式上看,注重文本研究、演绎推理,缺少经验科学的实证研究、实验方法。 从研究内容上说,注重人伦与德性等价值观念的梳理,探讨天道、天理等终极存在问题,而不重视对物理等自然规律的探求,这就限制了它的发展的多向性,特别是对自然现象的经验考察,这对自然科学的发展是不利的。 从研究目的上看,主要是服务于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伦理、政治实践,而相对忽视利用自然、创造功利这一面。 三、从知识化维度看儒学的当代发展 1、儒学发展维度的当代面相 超越化儒学作为一种道德形上学,在港台现代新儒家那里以宗教性的终极关怀精神而得到绵延与发展,其发展势头不减,且有蔓延之势。 生活化儒学在现代中国人的人伦日用中若隐若现,学者们说有说无,莫衷一是。 国家政治生活层面的制度化儒学已被彻底根除,并且因其与现代政治民主化的冲突而不断受到批判。 德性化本是原始儒学的核心精神,在中国现代社会的转型中正经历着严峻的考验,往往以传统价值观资源的形式出现,受到来自各方的或弘扬或批判。 基本不存在与传统儒学知识形态有关联的知识化儒学,现实中的儒学研究多是以传统儒学为研究对象。 2、儒学知识化维度的当代境遇 “跳出国学、研究国学”(价值中立):在儒学之外把它作为一个研究对象 “研究儒学,发展儒学”(同情理解):从儒学知识形态自身的话语系统、问题意识、价值理想出发 3、儒学知识化维度的现代发展 在现代的主流学术体系中,强调中国特色,建构起传统儒学知识形态与各门具体学科之间的内在关联,不把儒学知识形态作为现代学科的原材料、研究对象,而是作为现代学科知识谱系本身的内在成分。 破除那种单线进化的现代学术体系拜物教,借鉴现代、后现代学术思潮中的多元主义论与文化融合论,给传统儒学知识形态的自身发展保留一定的生存空间。 冯友兰:《中国哲学史》:吾人本亦可以中国所谓义理之学为主体,而作中国义理之学史。并可就西洋历史上各种学问中,将其可以义理之学名之者,选出而叙述之,以成一西洋义理之学史。就原则上言,此本无不可之处。不过就事实言,则近代学问,起于西洋,科学其尤著者。……此所以近来只有中国哲学史之作,而无西洋义理之学史之作也。 马一浮:《默然不说声如雷:马一浮新儒学辑要》:六艺者,即是《诗》、《书》、《礼》、《乐》、《易》、《春秋》也。此是孔子之教,吾国二千余年来普遍承认一切学术之原,皆出于此,其余皆是六艺之支流。故六艺可以该摄诸学,诸学不能该摄六艺。今楷定国学者,即是六艺之学,用此代表一切固有学术,广大精微,无所不备。……六艺不唯统摄中土一切学术,亦可统摄现在西来一切学术。 本讲参考文献: 皮锡瑞:《经学历史》,中华书局。 周桂钿、李祥俊:《中国学术通史》(秦汉卷),人民出版社。 朱维铮编:《周予同经学史论著选集》,上海人民出版社。 余英时:《中国思想传统的现代诠释》,江苏人民出版社。 李祥俊:《先秦儒家道论与汉代经学的兴起》,《北京师范大学学报》2004年第6期。 李祥俊:《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