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朋川访谈录.pdf

  1. 1、本文档被系统程序自动判定探测到侵权嫌疑,本站暂时做下架处理。
  2. 2、如果您确认为侵权,可联系本站左侧在线QQ客服请求删除。我们会保证在24小时内做出处理,应急电话:400-050-0827。
  3. 3、此文档由网友上传,因疑似侵权的原因,本站不提供该文档下载,只提供部分内容试读。如果您是出版社/作者,看到后可认领文档,您也可以联系本站进行批量认领。
查看更多
ZHANGPENGCHUAN 东吴名家 · 艺术家系列丛书 张朋川访谈录 顾亦周 著 《东吴名家》艺术家系列丛书 主 编 田晓明  副主编 马中红 陈 霖  丛书编委会(按姓氏笔画排序) 马中红 田晓明 杜志红 沈海牧 张建初 陈 一 陈 龙 陈 霖 徐维英 曾一果 学术支持 苏州大学东吴智库 苏州大学新媒介与青年文化研究中心 总序 留点念想 田晓明 在以“科学主义”为主要特征且势不可挡的“现代性”推进下,人类灵魂的宁 静家园渐渐被时尚、功利和浮躁无情地取代了,其固有的韧性和厚度正日益剥落 而变得娇弱浅薄,人们的归属感与幸福感也正逐步消失。在当今中国以“改善社 会风气、提高公民素质、实现民族复兴”为主旋律的伟大征程中,“文化研究”、“文 化建设”、“提升软实力”等极其自然地成为全社会关注的热门话题。作为一名学者, 自然不应囿于自己的书斋而沉湎于个人的学术兴趣,应该为这一伟大的时代做点 什么;作为一名现代大学管理者,则更应当拥有这样的使命意识与历史担当。 任何“以问题为导向”的研究总是不乏高度的历史价值、使命意识和时代意 义,文化研究也不例外。应该说,我对文化问题的关注和兴趣缘起于自身经历的 感悟和对本职工作的思考。近年来,我曾在日本、法国、德国、美国等发达国家进 行学术交流或工作访问。尽管这些国家彼此之间存在着很大的文化差异,但其优 良的国民总体素质却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作为一名中国现代知识分子,我在 惊诧之余,也就自然萌生出这样的问题:中华民族优秀传统为何在异国他乡能够 得以充分彰显,却在本土当下鲜有表达? 2013 年 5 月,我应邀赴台湾地区参加了 “2013 高等教育国际高阶论坛”,这也是我首次台湾之行。尽管此行只有短短一周, 但宝岛却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在日常交往中,我不仅深切感受到中华民族的优 秀传统在台湾地区被近乎完整地“保留”下来,而且从错落有致甚至有些凌乱的古 老街景中“看到”了隐含于其背后的一种持守和一份尊重……于是,我又想起了本 土:新中国成立之后,我们在剔除封建糟粕的同时,几乎“冷落”甚至放弃了很多 优秀的文化传统;在全面汲取苏联“洋经”的同时,也几乎完全失去了我们的文化 001 自主性。“文革”期间,中华民族更是经历了一场“浩劫”,对优秀传统文化的破坏 自不必多言。改革开放以降,随着国门的“打开”,中华大地在演绎经济发展奇迹 的同时,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却没有得到同步保留或弘扬,甚至还出现了一些沦 丧的现象。这便是海外之行给我留下的文化反思与心灵震撼! 带着这份反思和震撼,平日里喜欢琢磨的我便开始关注起“文化”及“文化研 究”等问题了。从概念看,“文化”似乎是一个人人自明却又难以精准定义的名词。 在纷繁的相关阐述中,不乏高屋建瓴的宏观描述,也有细致入微的小处说法。可 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这就决定了文化研究具有内容丰富性、方法多样性和评 价复杂性等特征。黑格尔曾作过这样的比喻:文化好似洋葱头,皮就是肉,肉就是 皮,如果将皮一层层剥掉,也就没有了肉。作为“人的生活样式”(梁漱溟语),文 化总是有很多显形的“体”,每一种“体”的形式下都负载着隐形的“魂”。我们观

知传链电子书

文档评论(0)

*****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