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细微处见精神——《归去来兮辞》备课二问.docVIP

于细微处见精神——《归去来兮辞》备课二问.doc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于细微处见精神——《归去来兮辞》备课二问-中学语文论文 于细微处见精神——《归去来兮辞》备课二问 刘士友 欧阳文忠公曾有言:“晋无文章,唯《归去来兮辞》一篇而已。”千百年来其文以朴素明快的文字,冲和恬然的思想一直为世人推重。我个人认为此文更是一篇表达生命自由的独立宣言。作为教材经典名篇,值得精讲细读。我在第二次教学精研文本的时候,产生了如下二个疑问,并做了一些较粗浅的解读。 一问意象:独照之匠窥意象。“云无心以出岫,鸟倦飞而知还。景翳翳以将入,抚孤松而盘桓。”“云、鸟”句如何解读?“盘桓”必有所思,陶渊明思什么呢? 子曰:“圣人立象以尽意,设卦以尽情伪,系辞焉以尽其言,变而通之以尽利,鼓之舞之以尽神。”(《周易·系辞上》) 这应该是有关意象最早的论述了。意象,应该理解为“人心营构之象”,即审美主体的审美意识与审美客体的审美特性的有机统一。刘勰《文心雕龙·神思》曰:“独照之匠,窥意象而运斤。”这里的意象就是“人心营构之象”,实际上就是审美主体对外物观照之后,于内心生成的意象。因为意象是“意”与“象”的融合,它不是对现实的一种图式性的再现,而是一种瞬间理智与情感的复合体。所以解读意象,对于解读作者微妙复杂情感应该是一个最佳媒介。这四句的“云,鸟,落日,孤松”,便是深度解读作者情感的媒介,能让我们更深入的了解陶渊明的内心世界。 云无心随风飘而出山头,鸟儿飞倦后自然归巢,这是一幅自在淡泊、与世无争的自然画面。“无心”,说明陶渊明做官实是无心之举,并非有意钻营逐利追名。和前边小序的家贫,亲旧劝告,刺史爱才,离家近等原因相照应。“倦”,说明自己对官场的厌倦和痛恨,和小序的“违己交病”相照应。这里的“云”和“鸟”,已不再是单纯的当时之景再现,而是陶渊明理智和复杂情感结合的呈现。“云”和“鸟”,分别象征着陶渊明的出仕和归隐。这两个意象,恰当地表现了陶渊明出仕的无意和归家的自然。 “景翳翳以将入,抚孤松而盘桓。”阳光暗淡,太阳快要下山了,自己抚摸着孤松徘徊。太阳落山寓意着时光飞逝,实言自己生命也快到尽头了;与下段的“感吾生之行休”相照应。反复徘徊中,陶渊明必有所思,那么他会思考些什么呢?这里有一个突破口就是“孤松”。“松”,傲然于天地之间而不改其性,经风雨历霜雪而不变其节。“孤”,尽显其不合流俗,独与自然精神往来的状态。“孤松”,不随时俗,不易其性,渊明之人格化身也。与前文“三径就荒,松菊犹存”相照应互解,所以陶渊明思考的,应该是自己要像这棵孤松一样,傲岸坚贞,保持品性,顺天应时,生机勃勃。用文中话回答,思考的其实就是下文的“善万物之得时”,且为“怀良辰以孤往,或植杖而耘耔。登东皋以舒啸,临清流而赋诗”表达融身自然乐享生命的情感做铺垫。天地万物皆顺应时令而生长,而我又为何非要违背自己的意愿和天性呢? 由此可见,文章处处意脉相连,立象以尽意也! 二问哲思:千古文章意为高。“聊乘化以归尽,乐夫天命复奚疑!”到底是不是体现渊明的消极生命观,要怎样来解读? 这是陶渊明的人生态度,听起来有些消极,但陶渊明生活在政治腐败黑暗,士人醉生梦死的东晋,他想出仕却“恨吾生之不得时”。他既不愿入朝为官与显贵同流合污,也不愿低三下四向官宦卑躬屈膝,加上“性本爱丘山”,归隐遂成必然。归隐有两条路可走:一是“悟言一室之内”,一是“放浪形骸之外”。由是,东晋涌现出了“竹林七贤”一类的文人,或整日饮酒纵歌醉生梦死,或炼丹修道以求飞升。陶渊明不认可这种浪费生命的态度,于是去寻找一条有意义的度过生命的道路。 魏晋时期,社会动荡不安,文人生命得不到有效的保障;而这一恶劣环境,却促使了人的生命觉醒,唤醒了一批保持自由个性、张扬生命本真的斗士。正因为有了他们,才有了历史的进步与生命的胜利。他们为生命赢得了尊严与价值,是生命战胜世俗的英雄。 陶渊明是有着道家思维的大儒。他的智慧产生于对生与死、永恒和须臾的思考。将对生命的思考和人生的感悟融汇之后,得到了第三条路——“自然”。 “自然”,一说山水田园之自然。这里的自然是自然环境。“夫天地者,万物之逆旅,光阴者,百代之过客。”人的生命是短暂的,而自然是永恒的;追求永恒是人类不变的话题。这种情感,苏轼《赤壁赋》“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和张若虚《春江花月夜》“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见长江送流水”,直接明了地体现了出来。他们选择将生命融入到自然中去,达到物我合一,以从自然中得到快乐与新生,从而实现永恒的目的。虽然,得到永恒,无疑是令人嘲笑的痴梦,但古往今来,人们却孜孜以求。正如西西弗斯不断地向山上推石头一样,石头虽然每每在将要推至山顶的瞬间滚落下来,推石人却乐此不疲;这虽然在物理上是无用功,但在精神上却是一种无形的升华。陶渊明亦如此。他的幸福生活遥遥无及,但在追寻之中,获得了生的力量和心的安宁。 “自然”,一说“道法自然”之自然。这里的自然是自

文档评论(0)

ipad0c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