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虚词而和以 用法.ppt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高考18个必考文言虚词 而 何 乎 乃 其 且 若 所 为 焉 也 以 因 于 与 则 者 之 文言虚词之一:“而”的用法及举例 一、用作连词,连接词、短语和分句,表示多种关系。 1.表示并列关系。可译为“又”、“而且”或不译。 (前后成分可以互换,意思不变) ①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 (《劝学》) ②剑阁峥嵘而崔嵬,一夫当关,万夫莫开。 (《蜀道难》) ③永州之野产异蛇,黑质而白章。(《捕蛇者说》) 2.表示承接关系。可译为“就”、“接着”,或不译。 (“而”字是前一个动作的结束,后一个动作的开始) ①置之地,拔剑撞而破之。(《鸿门宴》) ②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师说》) 3.表示转折关系。可译为“但是”、“却”。 (前后意思发生了改变)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劝学》) 4.表示假设关系。可译为“如果”、“假如”。 ①诸君而有意,瞻予马首可也。(《冯婉贞》) 译文:诸位如果有意,看我马头的指向(听从我来指挥)就好了 。 ②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论语·为政》) 译文:人如果没有诚信,那我们就不知道他可以做什么。 5.表示递进关系。可译为“并且”或“而且”。 (后面意思更进一层) ①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劝学》) 翻译:有道德修养的人广泛地学习并且每天反省自己,那么就(可以)智慧明达并且行为没有过错。 ②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游褒禅山记》 6.表示修饰关系。连接状语和中心词,相当于“着”“地”或不译。 ①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劝学》 ②填然鼓之,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寡人之于国也》 ③项王按剑而跽曰:“客何为者?”(《鸿门宴》) ④吾尝终日而思矣。(《劝学》) 文言虚词之一:“而”的用法及举例 7.表示因果关系。可译为“因此”,“所以”。 ①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游褒禅山记》) 翻译:我也后悔自己跟随他们出来因而不能够最大限度地享受游玩的快乐。 8.表示目的关系。可译为:来,用来。 ①缦立远视,而望幸焉。(《阿房宫赋》) ②于是从散约败,争割地而赂秦。 (《阿房宫赋》) ③籍吏民,封府库,而待将军。 (《鸿门宴》) 文言虚词之一:“而”的用法及举例 二、通假字 1、第二人称代词,译为“你的”或“你”。 ①妪每谓余曰:“某所,而母立于兹。 (《项脊轩志》) 文言虚词之一:“而”的用法及举例 2. 通“能”:能力。 ①故夫知效一官、行比一乡、德合一君、而征一国者,其自视也亦若此矣。 (《庄子》) 翻译:所以那些才智(足以)授给一个官职,品行(可以)适合一乡人的(心意),道德符合一个君主的心意,能力又能取得全国人信任的人,他们看待自己,也象小雀这样自视很高。 4.表示目的关系,后一动作行为往往是 前一动作行为的目的,可译“来”、 “用来”等。 如:请立太子为王,以绝秦望。 (《廉颇蔺相如列传》)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观沧海》) * (一)用作介词 1.表示动作、行为所用的工具、方法,译为“拿”“用”等。 如: 愿以十五城请易璧。 请其矢,盛以锦囊。 必以长安君为质,兵乃出。 (《触龙说赵太后》) 以 2.表示动作、行为所凭借的条件,译为“凭”、“靠”或“凭……身份” 。 如: 以勇气闻于诸侯。(《廉颇蔺相如列传》) 鹏之徙于南冥也……去以六月息者也。 (《逍遥游》) 乃遣武以中郎将使持节送匈奴使留在汉者 3.表示动作、行为施行时所涉及的对象,译为“把”。 如: 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 (《烛之武退秦师》) 秦亦不以城予赵,赵亦终不予秦璧。 (《廉颇蔺相如列传》) 4.表示动作、行为产生的原因,译为“因”、“由于”。 如: 且以一璧之故逆强秦之欢,不可。 (《廉颇蔺相如列传》) 5.表示动作、行为的依据。译为“按照”、“依照”、“根据”等。 如: 荆轲奉樊於期头函,而秦武阳奉地图 匣,以次进

文档评论(0)

186****8818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