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佛学的二种读法课程设计.ppt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中国佛学的二种读法课程设计.ppt

第一讲 中国佛学的二种读法 1.从中国哲学史的角度来看 佛学是中世哲学的主流,形成中国中世 哲学的宗教哲学转向与经院哲学的建立 2.从佛教思想史的角度来看 中国佛学是佛教二千多年发展的诸多型 态之一:印度佛教、南传佛教、汉传佛 教、藏传佛教 本课程主要依第二种读法 第一讲 从第四、五世纪(南北朝)到第十世纪(北宋以前)中世佛教哲学的时代:中国佛教徒经过数世纪的传译讲学,消化来自印度的佛教,建立汉语系的大乘佛教宗派(天台、华严、三论、法相、禅、净、密)。 第一讲 经院主义与经院主义的结束:禅宗瓦解了经院主义(儒家经学、道教经学、佛教经学),开启理性自由的思想(宋明心性之学)的兴起。(经院主义Scholasticism在西方指的是中世纪末期-从十三世纪到十六世纪初-以经院(school)为主的学术思想,其特色表现在注释与论义的方式,在哲学上则由Aristotle著作主导,特别是实体与属性之二分。方法上,在讲解有疑义的文献时,正反具陈,以逻辑论证的方法,寻求解答。学校教学则分为早上的讲读(lecture),下午的论辩(academic disputation)。学制上,以八年的时间修读logic, grammar, rhetoric, arithmetic, geometry, music, astronomy基本学科。再进修theology, law, medicine。) 第一讲 佛教在印度与中亚 佛陀 (Buddha 463-383 BC or 511-431 BC or 569-489 BC),大约在公元前五世纪, 可能比孔子(551-479 BC)稍晚:佛陀的教团(沙门 sramanas)vs.儒家的游士集团 四圣谛 (苦、集、灭、道)、三法印(诸行无常、诸法无我、一切皆苦、涅盘寂静) 救赎论:从「轮回」(samsara)中追求「解脱」(moksa),「业」(karma)意识分析与实践论:心(citta)意(manas)识(vijnana),止观、瑜伽 出世主义:出家vs.在家,见《牟子理惑论》 公元一、二世纪时佛教正式传进中国,大乘运动已在印度开始发展。大乘与小乘同时传进中国。 第一讲 佛教的传入 正式的传译始于第二世纪:安世高(于后汉147年至洛阳)传译小乘上座部(禅数),支娄迦谶(167年至洛阳)传译大乘经(般若经)。二人皆来自西域。中国文化和印度、中亚文化的接触。不同的语系(梵语Sanskrit,龟兹语、栗特语)。 安世高 安世高:译出《阴持入经》和《安般守意经》。《阴持入经》藉skandha(蕴=阴)、âyatana(处=入)、dhâtu(界=持)之分析以论「无我」,典型的小乘论法。《安般守意经》讲数息法:安般 (ânâpana=âna-apâna=breath)即出入息;「安般守意」即藉由数息以达意识集中。译文中出现道家的用语:「安为清,般为净,守为无,意为名,是清净无为也。」(T.15.164.a)案:这即是「格义」,以道家的观念来疏解佛教,也藉此结合道家的胎息法和佛教的数息法。 安世高传 安清,字世高,安息国王正后之太子也。博综经藏,尤精阿毘昙学,讽持禅经,略尽其妙。既而游方弘化,遍历诸国,以汉桓帝之初,始到中夏。世高才悟几敏,一闻能达。至止未久,即通习华语。于是宣释众经,改胡为汉,出安般守意、阴持入经、大小十二门及百六十品等。 《出三藏记集》第十三 安世高 来华:147 年(汉桓帝建和初年),前后约30年。 传承:上座部。 译经:35 部,45卷 译经范围:主要是从大部阿含经译出,如《杂阿含经》五种, 《中阿含经》六种, 《长阿含经》一种, 《增一阿含经》一种,都和止观法门有关。 译笔:偏向直译。 支娄迦谶 公元167年来到洛阳,通晓华语。 译经:大乘经典 《般若道行经》10卷 《般舟三昧经》2卷 《首楞严经》2卷 译笔:「敬顺圣言,了不加饰」,「因本顺旨,转音如己」,「辞质多胡音」。 反映出龙树以前印度大乘经典流行的情况,如《宝积》部, 《般若》部, 《华严》部。对中国佛学的影响在于般若学的传播。 支娄迦谶 支娄迦谶:译出《道行般若》,亦用道家语:「一切皆本无,亦复无本无,如是怛萨阿竭,本无不坏亦不腐。」「本无」当是「真如」(tathatâ)的汉译,「怛萨阿竭」则是「如来」(tathâgata)的音译。又以「无极」译「涅盘」(nirvana)。 又译有《般舟三昧经》、 《首楞严三昧经》,皆为大乘实践法门。 支娄迦谶传 支谶,本月支国人也。操行淳深,性度开敏。禀持法戒,以精勤著称。讽诵群经,志存宣法。汉

文档评论(0)

138****7806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