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其不可而为之 教案.doc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PAGE PAGE 12 知其不可而为之 一、解题: [问题]“知其不可而为之”,这句话怎么翻译呢? 【明确】知道自己这件事(自己的政治理想)不可能实现但还是要去做。(强调“其”指孔子的政治理想) [问题1]孔子在他生活的时代也是被当时的人看成一个“知其不可而为之”的人。课文中哪一章直接提到这一点? 【明确】子路宿于石门,晨门曰:“奚自(宾语前置)?”子路曰:“自孔氏。”曰:“是知其不可而为之者与? (一)字词 1. 子路宿于石门:状语后置 2. 奚自:自奚,宾语前置 3. 与:通“欤” (二)分析 1.生读,重点揣摩语气及蕴含的情感。重点揣摩句子“是知其不可而为之者与” 晨门对孔子做法是带一种怀疑的,不以为然的看法。揣摩语气:“哦,就是那个明知事情不能做成功还一定要去做的那个人吗”。言下之意,不是傻瓜,便是疯子,有挖苦之意。 2.当时孔子很有名,人人皆知。这位看城门(看管人进出的,阅历很丰富)的话,大约颇能代表当时流俗对孔子的看法。 补充资料:课本P83 孔子适郑,与弟子相失,孔子独立郭东门。郑人或谓子贡曰:“东门有人,其颡(sǎng,额头)似尧,其项类皋陶,其肩类子产,然自要以下不及禹三寸,累累若丧家之狗。”子贡以实告孔子,孔子欣然笑曰:“形状,末也。而谓似丧家之狗,然哉!然哉!” —— 《史记·孔子世家》 丧家之犬解释:比喻无处投奔,到处乱窜的人。 孔子于55岁离开鲁国,带着一帮弟子开始了他的周游列国之行,先后到了6、7个国家,遍求十几位国君,但是终不被用,于68岁回到鲁国。历经14年。用“丧家狗”比喻孔子确实有些相似。在世俗人看来,孔子带着一帮弟子周游列国,想实现自己的政治理想是根本不可能的。即“知其不可而为之”中的“知其不可”。 二、分析“知其不可” 【问题2】 孔子知道“不可”这个现状吗?(分析14.21) (一)字词 告于哀公:状语后置,于哀公告 于,向 夫:fǘ那,那个 以:因为 之:到,往 省略句:之三子告,不可。(孔子)之三子告,(三子)不可。 (二)分析 1.弑君: “弑”的理解(古代卑幼杀死尊长,多指臣子杀死君主,子女杀死父母); 春秋末期,由于公室衰微而私室强大,在权力的斗争中弑君的行为时有发生,弑君活动最频繁的国家当属晋、齐,在齐国这次政变中,孔子弟子宰我死于难。 2.在得知陈成子杀了齐简公之后,孔子为何要“沐浴而朝”? (了解必要的古代文化常识,有助于对文本的理解。) 沐浴就是斋戒,古代在举行祭祀或其他典礼前要进行斋戒,包括沐浴、洁食、禁欲,以示庄重和虔诚。这说明孔子对这件事情的重视。 3.孔子又为什么如此重视呢?杀的又不是鲁国的国君。 这是因为在孔子的观念中,臣子应该有自己的本分,应该依礼行事,臣子僭越诸侯的礼节都已经使得他很愤怒了,如他就曾说过:“八佾舞于庭,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何况竟然有人弑君,那就是冒天下之大不韪。此种行径当然应该天下共击之,不仅是为了简公,还为鲁哀公的统治,甚至为了天下的君主统治的秩序。这是孔子“礼”的思想的体现,所以他才会如此隆重地提出这种要求。 4.孔子在禀告时为什么直呼陈成子为“陈恒”? 古代称呼他人,同辈称字或称官职。陈成子作为齐国的掌权大夫,地位何其尊贵,而孔子直呼其名,主要体现了孔子对他弑君行为的愤怒。 5.哀公又为什么说“告夫三子”? 哀公说“告夫三子”,实属无奈,因为当时的鲁国也是公室衰微,私室强大,三桓握有实权,以致国君没有实际的决断权。对讨伐陈成子这样的大事,鲁哀公不敢做主,故叫孔子向这三位大夫报告。这就是“陪臣执国命”的状况。 这种情况孔子理应知晓,但他首先禀告国君而没有直接找三桓这种实权人物,也体现了他遵守礼制的思想。 6.孔子在告三子前,知道自己会得到什么样的答复吗? 当然知道。“三桓”本身就是陈成子一样的人物,素有无君之心。但孔子仍去报告,是因为他觉得:弑君之贼,法所必讨;大夫谋国,义所当告。(《四书集注》) 7.在遭到哀公的婉拒,又遭到三桓的一致拒绝之后,孔子为什么一连两次说出“不敢不告”? 孔子曾经说过,“不在其位,不谋其政”,我们也可以这样理解这句话,即“在其位,就谋其政。” 这一方面说明了孔子因为自己做过鲁国的司寇,虽告老还家,但依然属于士大夫阶层,仍用士大夫的政治责任要求自己,表现出他对周礼的虔诚;另一方面也说明孔子对于鲁国君臣实现自己的要求原本就没抱太大的希望,孔子的举动带有“谋事在人,成事在天”和“知其不可而为之”的意味。反复的申告,反映了孔子无可奈何而又想有所作为的心情。 此处“知其不可而为之”的“其”指对于弑君者的讨伐问题。 8. 这一章让我们知道了孔子所处的那个时代——礼崩乐坏。 “弑君三十六,亡国五十二”,“到处都是乱臣贼子,且个个生龙活虎”。而且陪臣执国命。孔子也知道这样一个社会中实现自己

文档评论(0)

ma982890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