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外源化学物在体内的生物转运与转化.ppt

课件:外源化学物在体内的生物转运与转化.ppt

  1. 1、本文档共79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 案例:剂量决定毒物 小吴在半天的时间里喝掉半桶桶装水,结果因为饮水过量导致水中毒。 医生分析说,当一个人过量饮水时,会导致人体盐分过度流失 →细胞水肿,开始时会出现头昏眼花、虚弱无力、心跳加快等症状,严重时甚至会出现痉挛、意识障碍和昏迷,即水中毒。 * (二)肾小管重吸收 1.原尿中的水被重吸收→ 化学毒物的浓度增高 ①减轻对肾实质的损害; ②减少重吸收,有利于毒物的排泄。 ∴适当多饮水,稀释毒物浓度: ①可对肾实质产生较大的损害效应 ②脂溶性毒物经被动扩散重吸收回血液 营养物质(如:葡萄糖、氨基酸)等可主动重吸收。 水约99%被重吸收 * (三)肾小管分泌(主动运输) 1.有机酸通过尿酸的的分泌系统排出 2.有机碱通过胆碱、组胺的分泌分泌系统排出 →有机酸与尿酸竞争转运载体 婴儿的肾脏功能尚未发育完全,排泄速度慢 →毒物对婴儿的损害可能较大。 * 二.经肝与胆排泄 1.较大分子经胆汁排泄 毒物→ 肝脏代谢→ 小分子入血→ 肾脏排泄 较大分子入胆汁→粪便排泄 2.肠-肝循环 使毒物的排泄速度减慢 * 胆固醇 结合胆汁酸 (合成0.4~0.6g/d 代谢池3~5g/d) 胆汁酸肠-肝循环的过程 使毒物的排泄速度减慢 将有限的胆汁酸反复利用以满足人体对胆汁酸的生理需要 2.肠-肝循环: * 三.经肺和其它途径排泄 1.经肺随呼出气排泄 2.随乳汁等分泌液排泄 → (1)母体转给婴儿 (2)牛乳转给人 婴儿对毒性物质极其敏感 * 1.脂溶性物质的生物转化→水溶性增强 第五节 生物转化 一.生物转化概念和意义 (引入极性基团) I相反应 II相反应 肝的生物转化作用≠解毒作用 甲基化、乙酰化:脂溶性增大,但毒性降低。 大部分:毒性降低 氧化、还原、水解,通常水溶性少量增加 结合反应,通常水溶性明显增加 * 2.亚细胞水平: 主要分布于滑面内质网,其次为胞浆的脂质部分。 (脂溶性物质容易溶于内质网的脂双层中) (一)毒物代谢酶的分布 1.细胞水平: 分布广泛,主要分布于肝细胞 转化部位 二、生物转化的器官和代谢酶 * (二)毒物代谢酶的基本特性 1. 广泛的底物特异性 2.某些酶具有多态性 (1)P-450酶至少有481种 →分布于不同生物、不同个体、不同组织 [不同的酶对毒物(底物)的专一性不同] →对毒物的转化能力存在物种差异、个体差异、组织差异。 * 三、生物转化的过程 第一相反应:氧化、还原、水解反应 第二相反应:结合反应 有些物质经过第一相反应即可顺利排出体外。 物质即使经过第一相反应后,极性改变仍不大,必须与某些极性更强的物质结合, 即第二相反应,才最终排出。 也可极性减小,但物质的毒性减小。 * (一) I相反应 (1)通过氧化、还原、水解反应,使分子的水溶性少量增加。 (2)主要的酶: 细胞色素P-450单加氧酶系等 * 1.氧化作用 底物(RH)+ O2 +NADPH + H+ 产物(ROH)+H2O +NADP+ 如: +[O] 1.R-CH2-R OH R-CH-R * OH 2. +[O] 苯胺 对氨基苯酚 * (2)结合的基团: 葡萄糖醛酸、磺酸、乙酰、甲基、谷胱甘肽 (二) II相反应——结合作用 (1)与某些内源物质结合,使分子的水溶性明显增加,并加速排泄。 除甲基化、乙酰化外,毒物的水溶性显著增加 * 葡萄糖醛酸 肝脏中胆红素的解毒 * 雌酮 2. 硫酸结合反应 * 硫酸供体 3′-磷酸腺苷5′-磷酸硫酸( PAPS) * 催化酶 硫酸转移酶 (sulfate transferase ) 举例 雌酮硫酸酯 * 3. 酰基化反应 * 环氧萘 4. 谷胱甘肽结合反应 S-二氢萘醇谷胱甘肽 * 6. 甲基化反应 5. 甘氨酸结合反应 胆酸 + 甘氨酸 甘氨胆酸 尼克酰胺 N-甲基尼克酰胺 水溶性降低,但毒性减弱。 * 四、影响生物转化过程的因素 1 环境因素 1.昼夜节律和季节 2.温度 3.管理因素 4.联合作用 4 遗传因素 1.种属差异 2.个体差异 3 生理因素 1.年龄、性别 2.营养状况 3.肝肾功能状态 2 化学因素 1.化学毒物对代谢酶的诱导 2.化学毒物对代谢酶的抑制 后面内容直接删除就行 资料可以编辑修改使用 资料可以编辑修改使用 资料仅供参考,实际情况实际分析 * * * * * 某些大分子物质通过胞吐从细胞内转运到细胞外。 * * * 吸收(abosorption):外源化学物从接触部位,通常是机体的外表面或内表面的生

文档评论(0)

iuad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