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234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课件:理气剂至治燥剂章.ppt
【主治】外感凉燥证。 凉燥外袭:头微痛,恶寒无汗,咽干,苔白。 肺失宣降,津聚为痰:鼻塞,咳嗽痰稀,脉弦。 【病 机】风寒燥邪犯肺,肺失宣降。 【治法】 轻宣凉燥,理肺化痰。 【方解】 君:杏仁—宣降肺气,润燥止咳。 苏叶—轻散风寒以发表邪, —开宣肺气以助止咳。 *苏叶、杏仁相配,具有轻宣温润,宣肺散寒, 止咳润燥的功效。 臣:桔梗—宣肺化痰止咳。 前胡—疏风宣肺,降气化痰。 枳壳—理气消痰。 *三药助君以增强宣肺降气,化痰止咳之功。 佐:半夏—化痰除涎,降逆止咳。 橘皮—理气化痰。 茯苓—健脾渗湿,以助治痰。 *此三味佐药相合,配伍甘草即二陈汤的主要药物,以增强理气化痰,降逆止咳之力。 生姜、大枣—和中散邪。 使:甘草—调和诸药。 *配伍要点:杏仁+苏叶;桔梗+前胡+枳壳;半夏+陈皮。 ☆凉燥,又称小寒,故方中用苏叶、杏仁以解表散寒而不用麻黄、桂枝。本方在治法上体现了《内经》“燥淫于内,治以苦温,佐以甘辛”的法则,对表证轻浅的凉燥用之较宜。 【临床应用】 1、辨证要点:恶寒无汗,咳嗽痰稀,咽干, 苔白,脉弦。 2、临证加减: 若无汗,脉弦甚或紧者,加麻黄、防风以 解表发汗; 兼泄泻腹满者,加苍术、厚朴以化湿除满; 头痛兼眉棱骨痛者,加白芷以祛风止痛。 3、现代运用:流行性感冒、慢性支气管炎、 肺气肿属外感凉燥,肺气不宣,痰湿内阻 者。 4、类方比较:杏苏散—小青龙汤 类方比较: 轻散风寒(轻宣凉燥)中长于宣肺气,化痰湿 (偏于宣散化痰);为治外感凉燥证的代表方, 杏苏散 亦治外感风寒较轻,兼肺气不宣,痰湿内阻之 咳嗽证,属宣化法。临证以恶寒头痛 ,无汗, 咳嗽痰稀,鼻塞咽干,苔白脉弦等见证为特征。 均具有外散风寒,内化痰湿(或痰饮)的功效。 用治外感风寒,痰湿内阻之咳嗽证。 发汗散寒中尤善于温肺化饮而平喘止咳。多用治 小青龙 外寒内饮之证,尤为用治寒饮停肺之喘咳证的良 汤 方,属温化法。临证以喘咳痰多清稀,胸闷,舌 苔白滑或兼有发热、恶寒、无汗等表证为特征。 桑杏汤 《温病条辨》 【组成】 桑叶一钱 杏仁一钱五分 沙参二钱 象贝一钱 香豉一钱 梨皮一钱 栀皮一钱 药量特点:用量皆轻。 【用法】 水二杯,煮取一杯,顿服之,重者 再作服。 【主治】 外感温燥证。 伤于肺卫,其病轻浅:头痛,身热不甚; 燥热 耗津灼液:口渴,鼻干咽燥; 邪气 伤肺,肺失清肃:干咳无痰或痰少而粘。 温燥之象:舌红,苔薄白而干,脉浮数。 【病机】温燥外袭,肺津受灼,肺失宣降。 【治法】 轻宣温燥(清宣燥邪,润肺止咳)。 【方解】 君:桑叶—清宣肺中燥热而止咳。 杏仁—宣利肺气,润燥止咳。 *桑叶配伍杏仁,有清凉宣透,润燥止咳之功。 臣:豆豉—辛凉解表,助桑叶轻宣透热。 象贝—清化痰热,助杏仁润燥化痰止咳。 沙参—润肺止咳,清热生津。 佐:栀子皮—清泄肺热。 梨皮—清热润燥,止咳化痰。 *配伍特点: ①桑叶+杏仁;②轻宣凉散+生津养液 ☆本方用药甚轻的理由:本方证邪气轻浅,肺药亦宜轻清,故用药既取气味之轻,且煎煮时间不宜过长,原书方后注云:“轻药不得重用,重用必过病所。” 【临床应用】 1、辨证要点:身微热,干咳无痰,或痰少而粘, 舌红苔薄而干,脉浮数。 2、临证加减: 身热较重,加银花、连翘; 若肺气逆而咳嗽较重,加枇杷叶、前胡; 咽痛者,可加牛蒡子、薄荷以清利咽喉; 鼻衄者,加白茅根、早莲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