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第讲苓桂剂理论及应用研究进展.ppt

课件:第讲苓桂剂理论及应用研究进展.ppt

  1. 1、本文档共51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课件:第讲苓桂剂理论及应用研究进展.ppt

如柯韵伯分析指出“小便由于气化,肺气不化,金不生水,不能下输于膀胱;心气不化,离中水虚,不能下交于坎,必上焦得通,津液得下。桂枝色赤入丙(小肠),四苓色白归辛(肺),丙辛合为水运,用之为散,散于胸中,必先上焦如雾,然后下焦如渎,何有烦渴癃闭之患哉!” 陈来章也提出“治秘(指小便不利)之道有三,一曰肺燥不能化气,故用二苓泽泻之甘淡,以泄肺而降气;一曰脾湿不能升精,故用白术之苦温,以燥脾而升精;一曰膀胱无阳不能气化,故用肉桂之辛热,以温膀胱而化阴,使水道通利,则上可以止渴,中可以去湿,下可以泄热也。” 从此看出,五苓散不专利水,太阳膀胱府证的提法是欠妥的,那么,五苓散证所涉及的膀胱究竟在哪里呢? 4.关于膀胱的部位 水在细胞内或者是细胞间。饮水多而小便不利,水到哪里去了呢?水不在血液中,水在细胞内或者是细胞间。 五苓散可以使在细胞内或者是细胞间的水液回渗到血管之中,从而增加排尿。这就是中医化气行水的机理所在。 5.五苓散口渴特点和五苓散的主证: 五苓散口渴特点:饮不解渴,小便不利,饮水后小便量不增加。 五苓散主证:小便不利。 临床辨析:(1)排尿次数的异常(多) (2)排尿感觉的异常(不畅) (3)尿液量与质的异常(少、浑浊) 6.关于有表里证: 有发热症状者,为有表证,有水饮内停者,为有里证。既有太阳表证,又有水停于里,就是有表里证。治疗可用五苓散,水去热孤,热随水去。 7.五苓散在《伤寒论》中的应用: (1)蓄水证 (2)水痞 (3)霍乱 (4)下利:159条“伤寒服汤药,下利不止,心下痞硬,服泻心汤已,复以他药下之,利不止,医以理中与之,利益甚。理中者,理中焦,此利在下焦,赤石脂禹余粮汤主之,复不止者,当利其小便。”此处虽然没有明确提出用五苓散,但临床用之确实有效。 8.五苓散禁忌及现代临床应用 禁忌:津伤口渴之小便不利。 现代临床应用:凡属于寒湿病证,不论泄泻、水肿、黄疸,用之都有较好的疗效。 此外,对寒饮所致的脐下悸、头眩,水气所致的发白及脱发,效果都不错,其机理是这种脱发是由于水气上泛巅顶,侵蚀发根,使发根腐而枯落,以补肝肾、益气血、活血化瘀诸法效果都不好,只有用淡渗利水法才有效果。 另外可用于癫痫。 9.附方: (1)春泽汤:五苓散加人参。用于蓄水证兼有气虚者,临床表现为小腹部有坠胀感。 (2)桂苓甘露饮:即五苓散加生石膏、寒水石、滑石。用于治疗蓄水证兼有热邪者,临床表现为小便不利而口渴舌红。 (3)茵陈五苓散:茵陈十分、五苓散五分,治疗阳黄湿重于热型。 三、苓桂甘枣汤证(65条) “发汗后,其人脐下悸者,欲作奔豚,茯苓桂枝甘草大枣汤主之。(65) 茯苓半斤 桂枝四两,去皮 甘草二两,炙 大枣十五枚,擘 右四味,以甘澜水一斗,先煮茯苓,减二升,内诸药,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日三服。作甘澜水法:取水二升,置大盆内,以杓扬之,水上有珠子五六千颗相逐,取用之。 1.方剂特点: 与苓桂术甘汤基本相同,和苓桂术甘汤比较,茯苓用量大,用至半斤,是上方的两倍(4两),去白术加大枣。并用甘澜水煎药,先煎主药茯苓,用法特殊。 2.关于用枣不用术:《本经》“大枣甘平无毒,主心腹邪气,安中,养脾气,平胃气,通九窍,助十二经,少津液,身中不足,大惊,四肢重,和百药,久服轻身延年。”可见大枣也有较好的扶正祛邪作用。去术者,“术”能动肾气,不利于肾之冲气。可参理中丸加减法中“若脐上筑者,肾气动也,去术加桂四两。” 3.关于脐下悸:腹壁肌肉以及腹腔脏器的跳动,也有人认为是腹主动脉的跳动。 四、茯苓甘草汤(苓桂姜甘汤)(73、356) 73“伤寒,汗出而渴者,五苓散主之;不渴者,茯苓甘草汤主之。” 356“伤寒,厥而心下悸,宜先治水,当服茯苓甘草汤,却治其厥;不尔,水渍入胃,必作利也。” 1.方剂结构: 本方为苓桂术甘汤去白术加生姜而成。《本经》“生姜辛微温无毒,久服去臭气,通神明。”论述极其简单。陈修园“以臭气为浊阴之气,神明为阳气之灵,言其有扶阳抑阴之效也。今人只知其散邪发汗,不知其有匡正止汗之功。每于真武汤,近世白术汤,辄疑生姜而妄去之,皆读书死于句下之过也。”生姜能散胃中水气,和胃降逆(结合生姜泻心汤)。能治疗胃中停水证(胃液停留、胃中振水声)、幽门水肿—梗塞、炎性病变—幽门痉挛。 2.主证: 73条是与五苓散作为对比,一者水停下焦,一者水停中焦,鉴别要点在于口渴与否,小便的利与不利。356条用于治疗水厥,水阻阳气,故见四肢发凉,此时不能单纯治疗厥证,去其水,则阳气自复,厥证自愈。否则,不但厥证不愈,心下悸加重,而且还会进一步发生下利之证。 五、猪苓汤(223、224、319) 阳明病,脉浮而紧,咽燥口苦,腹满而喘,发热汗出,不恶寒,反恶热,身重。若发汗则躁,心愦愦公对切,反谵语;若加温针,必怵惕,烦躁不得眠;若下之,则

文档评论(0)

iuad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