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法律思想史课件(第三版)教学精品.ppt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中国法律思想史课件(第三版)教学精品.ppt

第三节 韩愈 四、“君言必信”,“法令大行” 韩愈认为,只有君主守信,才能使“法令大行”。他用历史上君主守信的事例,说明兴国之君无不守信。 第四节 柳宗元 一、国家、君主与法律起源论 柳宗元反对传统观念认为帝王受命于天的论断。他认为,君主、法律完全是适应人类社会发展的客观需要而产生的,绝非神或圣人所创造。国家与法的产生,“非圣人之意也,势也。”同时,柳宗元认为帝王受命不是来自天,而是来自人。 第四节 柳宗元 二、反对天罚论和司法时令说 柳宗元坚持天人相分的唯物主义思想,反对天罚论。他认为天不过是一种自然物。对于董仲舒以来的效法于天,赏在春夏、罚在秋冬的做法,柳宗元都提出了尖锐的批判。他认为,大凡制定出的政令,都是因为实际需要,有的要等待季节时令来颁布施行,有的不能等待季节时令来实施。特别是统治者行赏施罚,目的是用它来惩戒和劝勉。因此,奖赏必须及时,才有劝勉的作用,惩罚务必迅速,才有惩戒的作用。 第四节 柳宗元 三、礼法统一论 在中国古代,礼法关系一直是思想家探讨的重要问题。从汉朝开始礼法渐渐融合,儒家思想占据了统治地位。但在现实生活中,依然存在着礼教和法律的矛盾,特别是在有关复仇的案件中,礼法冲突尤为突出。柳宗元认为,礼与法是统一的,因为“礼之大本,以防乱也……刑之大本,亦以防乱也”礼与法在根本上是一致的。 第四节 柳宗元 四、定经界,核名实,均赋役 柳宗元认为造成社会赋税不均,贫富分化的原因有两个:一是公然贿赂;二是土地不均,经界不定。柳宗元提出从立法和执法上改进赋税制度来解决这一问题。 (一)立法上,柳宗元主张对两税法进行修正。 (二)执法上,柳宗元提出认真整顿吏治。 第五节 刘禹锡 一、依靠法制,人能胜天 刘禹锡继承和发扬荀子的唯物主义自然观和人定胜天的思想,对人与自然的关系进行了更加系统和有说服力的分析,提出了“天与人交相胜,还相用”的观点,从世界观的高度分析了天与人即自然界与人类社会既相互对立又相互联系的观点。他认为,自然界和人类社会有自己的特殊规律,天人各有所长。天与人虽然各有所“能”和“用”,但又不是互不相干,而是相互联系、交互作用。进而提出,依靠法制,人能胜天。肯定了法律在社会生活中的重要作用。 第六节 白居易 一、刑、礼、道迭相为用 在白居易看来,刑罚是礼义的门户,礼义是道德的根本,知道刑罚这个门,守住礼义这个跟,君主的教化就可以成功。圣王治理天下时,用刑罚惩治人们的恶行,人们因此知道相互劝勉而不敢作乱;用礼义引导人们的情理,人们因而懂得廉洁羞耻而心悦诚服;以道德充率人的本性,人们因此返璞归真,恢复醇和。并且这三者的运用要有层次。 第六节 白居易 二、先富后教,止狱措刑 白居易认为贫困是导致犯罪的主要根源。君主要从根本上使百姓富裕,推崇道德教化,启发他们的脸痴心,阻塞冤屈与滥刑的邪门,使人们从内心乐生,而害怕犯罪,这样,才能使犯罪自然减少,刑罚弃置不用。 三、理大罪,赦小过 白居易十分关注刑罚的适用问题。在司法实践中提出了“理大罪,赦小过”,即严惩重大犯罪,宽赦细小过失。 第六节 白居易 四、慎选司法官吏 白居易十分重视法学教育,认为执法官吏的合适与否,是国家能否安泰和顺德重要原因。 五、废肉刑 白居易认为肉刑应该被废除而不可复用。白居易反对恢复肉刑,顺应人类社会从野蛮走向文明的发展趋势,是值得肯定的。 第五节 刘禹锡 二、法大行,则国大治 刘禹锡把人类社会实行法治的状况分为“法大行”、“法小驰”和“法大驰”三类。在“法大行”的情况下,是非均有公论,赏罚得当,福以善取,祸以恶召,人们行动有标准,能够预见自己行为的后果,可以掌握自己的命运,就不会信仰神灵。刘禹锡把法制的实行与政治的清明紧密联系在一起。在他看来,国家的治乱,法制的遵守或违犯,不仅涉及人间的曲直,也会影响人对天的看法。刘禹锡提出治理国家应把百姓生活富足安定放在重要地位。他把普通把性的温饱与否和守法犯罪联系起来。 第七章 宋元时期的法律思想 第一节 包拯 第二节 王安石 第三节 朱熹 第四节 陈亮 第五节 耶律楚材 第一节 包拯 一、立法当以恤民为本 作为封建统治阶级中的一员,包拯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保持赵宋王朝的长治久安,要想做到这一点,包拯认为根本在于安民。他提出要减轻农民的额外负担,防止灾民流亡的建议。在以民为本的思想指导下,包拯经常深入民间,了解百姓疾苦。在立法上坚持于国有利,于民无害,兼顾国家与民众两方面利益的原则,主张改革一些单纯追求朝廷利益、损害百姓利益的法律。 第一节 包拯 二、肃吏治,选清官 用人之道是关系到国家治乱安危的大事。封建国家机器能否正常运转,取决于各个机构的人员能否发挥作用。而用什么样的人来治理国家是统治者必须解决的问题。在任职期间,他以勇于进谏而著称。要求皇帝任忠贤、别奸佞的内容在他的进谏中占了很大的部分。包拯疾恶如仇

文档评论(0)

youngyu0318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