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28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课件:中医儿科学章水肿.pptx
中医儿科学;【概述】;
阳水发病较急,若治疗及时,调护得当,易于康复,预后一般良好;
阴水起病缓慢,病程较长,容易反复发作,迁延难愈。
本单元水肿指急性肾小球肾炎所致的水肿。; 急性肾小球肾炎简称急性肾炎,是儿科常见的免疫反应性肾小球疾病,临床以急性起病,浮肿、少尿、血尿、蛋白尿及高血压为主要特征。
本病多见于感染之后,尤其是溶血性链球菌感染之后。少数可由其他细菌、病毒等引发。
; 本病是小儿时期常见的一种肾脏疾病。
1.多发生于3~12岁的儿童,学龄期儿童多见,男性多于女性。
2.发病前多有前驱感染病史。
3.发病后轻重悬殊,轻者除实验室检查外,临床无明显症状;重者可出现并发症(高血压脑病、急性循环充血及急性肾衰竭)。
多数患儿于发病2~4周内消肿,肉眼血尿消失,血压恢复正常,残余镜下血尿多于3~6个月内消失。; 古代医籍关于水肿的记载颇多。《内经》就有“肺水”、“脾水”、“肾水”、“风水”、“皮水”等记载。
《内经》提出的“开鬼门,洁净府”,即发汗、利小便,为治疗阳水确立了治疗大法。在此基础上,历代又增加了逐水、清热等多种治法。;【病因病机】;1.感受风邪 风为百病之长,常兼夹热、寒、湿邪,从口鼻或皮毛侵犯肺经,使肺失宣降,通调水道失职,风遏水阻,不能下输膀胱,风水相搏,流溢肌肤,发为水肿,是为“风水”。
2.湿热内侵 肌肤患有疮疡疖痈、丹痧疹毒,风毒则内归于肺,湿毒则内归于脾。风湿热毒外袭肌表,内归肺脾,肺失通调,脾失运化,水湿内停,泛溢肌肤,引起水肿。
;3.肺脾气虚 肺脾不足,亦是发生水肿的重要因素。盖肺为水之上源,有通调水道之功,且水由气化,气行则水行;脾为土脏居中焦,有运化水湿之能,为水之堤防,脾健则水湿自能运化。小儿有肺常不足、脾常不足的生理病理特点。若素体不足,肺虚通调失职,气不化水,脾虚运化失权,土不制水,以致水不归经而横溢肌肤,产生水肿。
; 在本病的发展过程中,若水气内盛,上逆凌心射肺,产生心悸、气急暴喘;或邪毒逆陷心肝,出现昏迷、抽搐;甚则水毒闭阻,上则头痛呕恶、口中气秽,下则尿少尿闭,以致神昏、惊厥。此三者均为水肿之危重变证。
;综上所述,外感风邪,内传于肺,或疮毒入侵,内归肺脾;若阳水日久,损伤肺脾,则由实转虚,肺脾气虚。其病变部位主要在肺、脾、肾,变证可涉及心肝。其病机可概括为“其标在肺,其制在脾,其本在肾。”
;【临床诊断】;6.并发症:
(1)高血压脑病:血压急剧增高,常见剧烈头痛及呕吐,继之出现视力障碍,嗜睡、烦躁,或阵发性惊厥,渐入昏迷,少数可见暂时偏瘫失语,严重时发生脑疝。具有高血压伴视力障碍、惊厥、昏迷三项之一即可诊断。
(2)严重循环充血障碍:可见气急咳嗽,胸闷,不能平卧,肺底部湿罗音,肺水肿,肝大压痛,心率快,奔马律等。
(3)急性肾衰竭:严重少尿或无尿患儿可出现血尿素氮及肌酐升高、电解质紊乱和代谢性酸中毒。一般持续3~5天,在尿量逐渐增多后,病情好转。若持续数周仍不恢复,则预后严重,可能为急进性肾炎。
;7.实验室检查:
尿检均有红细胞增多。
尿蛋白一般为+~3+,也可见透明管型、颗粒管型。
血清总补体及C3可一过性明显下降,6~8周恢复正常。
抗链球菌溶血素“O”抗体可增高,
抗脱氧核糖核酸酶B或抗透明质酸酶升高,
纤维蛋白降解产物增多。
8.非典型病例可无水肿、高血压及肉眼血尿,仅发现镜下血尿。
非链球菌感染后肾小球肾炎,补体C3可不低。;【辨证论治】;二、治疗原则
本病的治疗应紧扣急性期以邪实为患,恢复期以正虚邪恋为主的病机。急性期以祛邪为旨,宜宣肺利水,清热凉血,解毒利湿;恢复期则以扶正祛邪为要。
本病治疗,不宜过早温补,以免留邪而迁延不愈。应掌握补益不助邪、祛邪不伤正的原则。
对于变证,分别采用平肝熄风、清心利水,泻肺逐水、温补心阳,通腑泄浊为主法。积极采用中西医结合疗法抢救。;三、证治分类
(一)急性期
常证
1.风水相搏*
证候:水肿自眼睑迅速波及全身,以头面肿势为主,皮色光亮,按之凹陷,随手而起,尿少色赤,微恶风寒或伴发热,咽红咽痛,肢体酸痛,鼻塞,咳嗽,舌质淡,舌苔薄白或薄黄,脉浮。
治法:疏风宣肺,利水消肿。
方药:麻黄连翘赤小豆汤合五苓散加减。常用药:麻黄、桂枝发散风寒、宣肺利水,连翘清热解毒,杏仁、茯苓、猪苓、泽泻、车前草等宣肺降气、利水消肿,甘草调和诸药。
; 2.湿热内侵*
证候:头面肢体浮肿或轻或重,小便黄赤而少,尿血,烦热口渴,头身困重,常有近期疮毒史,舌苔黄腻,脉滑数。
治法:清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