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温病学湿温.ppt

  1. 1、本文档共40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课件:温病学湿温.ppt

气随血脱 临床表现:便血不止,面色苍白,汗出肢 冷,舌淡无华,脉象微细。 病 机: 便血过多,气随血脱 治 法:急用益气固脱,再予温阳健脾,养 血止血。 方 药:独参汤, 黄土汤 (五)湿从寒化 临床表现:脘腹胀满,大便不爽,或溏泻,食少无味,苔白腻,或白腻而滑,脉缓。 辨证要点:脘腹胀满、大便溏泻、苔白腻、脉缓。 病 机:湿重热微,湿郁伤阳,从寒而化,困阻中焦。 治 法:温运脾阳,燥湿理气。 方 药:四加减正气散或五加减正气散。 (六)后期证治 1、湿胜阳微 2、余邪未净 1、湿胜阳微 临床表现:身冷,汗泄,胸痞,口渴,苔白 腻,舌淡,脉细缓。 辨证要点:以身冷、汗泄、苔腻、舌淡、脉细 缓为主症。 病 机:湿温病后期,湿从寒化,寒湿损伤 脾肾阳气。 治 法:补气扶阳,运脾逐湿。 方 药:扶阳逐湿汤,真武汤。 2、余邪未净 临床表现:身热已退,脘中微闷,知饥不食,苔 薄腻。 辨证要点:身热已退、食少、苔薄腻 病 机:余邪蒙绕,胃气不舒,脾气未醒。 治 法:轻清芳化,涤除余邪。 方 药:薛氏五叶芦根汤 病案讨论 李××,男,22岁,1976年8月16日住院。住院号:25748 病史:起病至今已10余天。始病觉恶寒怕冷,继则发热,体温在39.5~40℃左右。用多种抗生素治疗效果不著,仍高热不退,转来本院治疗。 症状:身热不扬,汗出不多,周身酸楚,头昏面色萎黄,胸闷不知饥,头重,大便干,小便黄赤,舌苔白微腻,舌质红,脉濡。 检查:体温39.2℃,脉搏89/分,白细胞计数:总数4600/mm3, 中性70%,淋巴30%。肥达氏反应“H”1:160,“O”1:160。 4、选择处方。 思考: 1、本病的中医病名。 2、本病例的病因病机。 3、确立治则和治法。 参考答案 1、病名:湿温 2、病因病机:病因为湿热病邪; 病机为湿热郁遏气分,阻滞中焦,湿重于热。 3、治则治法:芳化宣中、淡渗利湿。 4、处方:藿朴夏苓汤、三仁汤加减。  藿香、佩兰、青蒿、杏仁、苡仁、川朴、通草、白豆蔻、法半夏、陈皮、炒枳壳、茯苓、大豆卷、滑石等 后面内容直接删除就行 资料可以编辑修改使用 资料可以编辑修改使用 资料仅供参考,实际情况实际分析 * * 第十一章 湿温 陕西中医学院 温病学教研室 请单击播放 按ESC键退出 概 述 1、定义 湿温是由湿热病邪所引起的一种外感热病。初起以身热不扬,身重肢倦,胸闷脘痞,苔腻脉缓为主要特征。多发于夏秋季节。 2、沿革  1.关于病名:《难经·五十八难》 首载。 2.关于治疗:1)不可发汗—治在太阴 2)治湿利小便   3. 全面认识湿温: 《湿热病篇》—湿温病的专著。 《温病条辨》 3、与西医学疾病的关系                    1).伤寒、沙门氏菌属感染 2). 钩端螺旋体病 3).某些肠道病毒感染等      病因病机 一、病因发病 (一)病因:湿热病邪 (二)发病条件:外邪入里,里湿为合 内因:天暑下逼,地湿上腾 外因:脾胃易伤运化失司,内湿停聚。 二、病机演变  湿温的病理特点 1.起病较缓,传变较慢,病势缠绵,病程较长。 2.病变重心为中焦脾胃。 3. 致病具有蒙上流下的特性。 4. 既可伤阴,又可伤阳。 5.既可寒化,也可热化。 6.病在气分,有湿重于热、湿热并重、热重于湿不同。 诊断与鉴别诊断 一、诊断依据 1.发病季节-夏秋 2.发病特点:起病较缓,传变较慢,病势缠绵,湿热留恋气分阶段较长。 3.初起证候:湿热困遏卫气,湿象偏重,热象不显。 4.特殊表现:白  、便血 二、鉴别诊断 1、暑温兼湿:暑温兼湿又称暑湿,与湿温均属湿与热相夹为患,且也发生于夏季。二者之鉴别可参暑温章。 2、湿阻:湿温和

文档评论(0)

iuad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