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考点跟踪突破27 说明对象与特征(对应学用243页)
(一)(2016·包头)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筷子春秋
①我们的祖先何时开始使用筷子,已无可考。但这两根小玩意,一旦能熟练操纵,使用起来灵巧无比,难怪西方有学者赞扬筷子是古老东方文明的代表。
②筷子在先秦时称为“梜”,是木字旁,不是“挟”。《礼记·曲礼上》提及“羹之有菜者用梜”,郑玄的注释是“梜,犹箸也”。司马迁的《史记·宋微子世家》谓“纣始为象箸,箕子叹曰:‘彼为象箸,必为玉桮’。”说明“箸”的称呼始自商代。
③“箸”变成今天的“筷”,有个说法是与江南沿海的船民有关,因“箸”与“住”同音,对船民而言有不吉利的意思,所以反其意称“箸”为“快儿”。又因多数“快儿”是用竹子所做,于是在“快”字上加了竹字头,成为“筷子”。虽明代已经有人称“箸”为“快”或“筷”,但清《康熙字典》仅收录了“箸”而并未收录“筷”。
④《礼记》有所谓“饭黍毋从箸”,先秦时人们吃饭用手抓食,箸只用于夹菜。从饮食进化推想,原始社会以手抓食可谓自然不过,其后的食器发展为“匕”,曲柄浅斗,很像今天的羹匙。今天的“匙”相信是由“匕”发展而来,但总不及用箸夹菜更为方便。
⑤理论上,促成“箸”的诞生,契机应是熟食烫手。先民发明钻木取火,将食物煮熟后,随手用树枝捞取是合理推测,因为原始人类生活在森林和洞穴,最方便的材料是树枝。从现在筷子的形体来看,它还带有原始竹木棍棒的特征。
⑥筷子虽是餐具,却又像微型健身器。有学者指出,用筷子进食时,要牵动人体三十多个关节和五十多条肌肉,有助于刺激神经系统的活动。
⑦筷子不过是小小餐具,却魅力十足,成为文明进步的标志。法国思想家罗兰·巴特谈到筷子时认为,筷子不像西方餐具刀、叉那样用于切、扎、截,因而“食物不再成为人们暴力之下的猎物,而是和谐传送的物质”。
(作者李阳波,选自2016年5月6日《光明日报》,有删改)
1.本文从哪几个方面介绍了有关“筷子”的知识?
①“筷子”一词的由来和演变。②对“筷子”这一餐具诞生的推测。③使用筷子有利于身体健康。④使用筷子是文明进步的表现。
点拨:这篇文章的说明对象是“筷子”,前三段介绍了“筷子”一词的由来和演变;第④⑤段介绍了对“筷子”起源的推测,熟食烫手,就用树枝;第⑥段介绍了筷子使用灵活,具有健身作用;第⑦段介绍了筷子的意义,是文明进步的标志。
2.第④段画线部分采用了哪种说明方法,作用是什么?
①作比较。②通过“箸”和“匕”(或“匙”)作比较,来说明“箸”的使用更方便夹菜。
3.第⑤段加点的“理论上”能否删去?结合文意说明理由。
不能删去,因为文中对“箸”诞生的说明仅是合理推测,并非实证。
4.文中写筷子作为餐具有哪些优势?
①使用方便灵活。②可以使就餐方式更文明。
点拨:本题考查分析说明对象的特点的能力。本文的说明对象是筷子,筷子突出的特点就是使用灵活,具有健身效果,使进餐更加文明。
(二)(2016·成都)阅读下面文章,回答问题。
猴年说猴
①对于普通民众而言,有些人一生都未必见过真正的猴,但对猴似乎并不陌生。在中国,猴的身影几乎无处不在。
②中国人对猴的喜爱由来已久。位于北京平谷距今六七千年前的一处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址中,曾出土了一件小石猴雕塑,它头部如猴形,下身似蝉状,被考证为人类早期的辟邪饰物。据史料记载,在殷商后期王室中就有了养猴、戏猴的习俗。同时,猴在中国传统的十二生肖中也有一席之地,排名第九,称为“申猴”。
③猴为什么会受到人们如此的喜爱呢?一是猴有“封侯”之兆。“猴”与“侯”音同,拜相封侯是古代中国人的传统期盼。在民间吉祥图案上,这样的“期盼”随处可见:一只猴攀在挂有一枚封印的枫树上,表达“封侯挂印”的寄托;两只猴坐在一棵松树上,或一只大猴背着一只小猴,就有了“辈辈封侯”的寓意。二是猴能觉察、预防马疾,是马的守护神。猴被称为“避马瘟”即由此而来。妇孺皆知的《西游记》里,孙悟空就曾经当过“弼马温”。直到今天,中国云贵高原上,当马帮长途贩运时,也常携带一只猴同行。
④古往今来,中国人用多种多样的艺术方式表达对猴的喜爱。文学中有猴,影视中有猴,民间杂耍中有猴,工艺作品中也有猴,一个个鲜活生动的猴的形象满足了人们对猴的喜爱心理。吴承恩笔下的美猴王——孙悟空,成了正义美好的化身。《西游记》被拍成电视剧后,成了重播率最高的影视作品。民间盛行的猴戏,作为汉族古老的表演艺术之一,其中的猴翻筋斗、猴担水、猴走索、猴爬竿、猴开箱戴面具等节目,深得男女老少的喜爱。在各类工艺品中,艺人们利用猴的天然属性,结合人们对猴的认识,创造了许许多多极具个性的猴的形象:西北的“护娃猴”、南阳的“猴加官”、北京的“毛猴”……
⑤由此可见,在民众的意识里,猴从来就不是一只普通的动物,而是一只文化灵物。猴的形象已经植根于中国文化特别是中国的民间文化之中了。
(选文有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 2017年中考物理总复习题第一部分-力学(17份)第二讲 质量与密度.doc
- 2017年中考物理总复习题第三部分--多彩的光(4份)第二讲 透镜及其应用练习.doc
- 2017年中考物理总复习题第三部分--多彩的光(4份)第一讲 光现象.doc
- 2017年中考物理总复习题第一部分-力学(17份)第五讲 压强(二)练习.doc
- 2017年中考物理总复习题第二部分--声的世界(2份)第二部分 声的世界 ;练习.doc
- 2017年中考物理总复习题第三部分--多彩的光(4份)第二讲 透镜及其应用.doc
- 2017年中考物理总复习题第一部分-力学(17份)第四讲 力与运动练习.doc
- 2017年中考物理总复习题第三部分--多彩的光(4份)第一讲 光现象练习.doc
- 2017年中考物理总复习题第五部分--电磁学(15份)第三讲 电流做功与电功率(一)练习.doc
- 2017年中考物理总复习题第二部分--声的世界(2份)第二部分 声的世界.doc
- 2017年中考语文知识清单-语文知识积累知识清单六 古诗词名句分类集锦.doc
- 2017年中考语文考点跟踪训练-17语言运用与综合性学习.doc
- 2017年中考语文考点跟踪训练-29说明方法与语言.doc
- 2017年中考语文考点跟踪训练-39课外文言文阅读.doc
- 2017年中考语文考点跟踪训练-七年级单元字词闯关考点跟踪突破1七年级上册单元字词闯关.doc
- 2017年中考语文考点跟踪训练-30议论文论点.doc
- 2017年中考语文考点跟踪训练-38文言虚词.doc
- 2017年中考语文考点跟踪训练-32非连续性文本阅读.doc
- 2017年中考语文考点跟踪训练-34古诗词曲鉴赏.doc
- 2017年中考语文考点跟踪训练-七年级单元字词闯关考点跟踪突破2七年级下册单元字词闯关.doc
最近下载
- 下肢静脉曲张小讲课课件.ppt VIP
- 项目管理知识要点测试试卷及答案.doc VIP
- 云电子胶片及报告系统软件产品技术要求参考版.docx VIP
- 《FDA清洁验证指南》中英文对照.pdf VIP
- 大坝巡视检查记录(日).pdf VIP
- (高清版)DB51∕T 2825-2021 放心舒心消费服务规范 第1部分:家装行业.pdf VIP
- Unit 2 Home Sweet Home单元词汇及语法培优练习题-人教版英语八年级上册.pdf VIP
- 光伏发电工程建设管理浅谈ppt.docx VIP
- 初中信息技术学科培养学生计算思维的策略探究.docx VIP
- 三级安全教育交底三级安全教育交底.doc VIP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