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丽江古城的规划结构与建筑布局.pdfVIP

浅析丽江古城的规划结构与建筑布局.pdf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浅析丽江古城的规划结构与建筑布局 1丽江古城概况 雪山脚下的丽江古城是遐迩闻名的人 文旅游景点,整个城市的建筑规划设计和浓 郁民族特色的建筑风格让世界叹为观止,曾 被世人誉为 “东方的瑞士”、“山国小苏州”、 “人间花园”。1997年12月,丽江古城与山 西的平遥古城、湖南的凤凰古城一并被联合 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委员会评选为世界 文化遗产(如图1-1)。 1.1丽江古城的自然地理环境 丽江纳西族自治县位于我国云南省西 北部,其地理坐标为北纬26°34’至27° 图1-1 26’,东经99°23’至100°32’之间,面 积7648平方公里,人口 32.9万人。这里 居住着纳西、栗栗、普米、汉、白、彝、藏 等十多个民族。其中、纳西族18.4万人, 占总人口的57%。丽江的地势由西北向东南 倾斜,呈阶梯状递降。海拔最高点在玉龙山 主峰扇子陡为3396米,最低海拔在金沙江 河谷,为1219米,高差达4337米。丽江古 城坐落在玉龙山下一块海拔2400米的高原 台地上,全城面积达3.8平方公里。 图2-2 1.2 丽江古城的历史文化渊源 丽江古城的形成,是一个漫长的过程。根据考古发现,早在秦汉以前,丽江就有古人类 活动的足迹。丽江地区历史悠久,然而,丽江古城的雏形究竟形成于何时,目前仍是一个存 在争议的问题。有两种观点:一是宋末元初说,按此说,丽江古城的历史有七八百年;二是 唐初说,古城的历史当再上溯五百年。古城地处滇、川、藏交通要冲,自古以来是汉、藏、 白、纳西等民族文化、经济交往的枢纽,是南方丝绸之路和 “茶马古道”的重镇及军事战略 要地,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到了明清两代,古城成为丽江府府城。明朝洪武年间,木氏土司仿北京紫禁城之制对古 城进行了大规模的建设和扩张,但在清咸丰、同治年间,古城在杜文秀回民起义中又遭到很 大破坏。经清末、民国及建国后的修复和建设,古城的布局和形制仍保留着明清的格局。 2 丽江古城的规划原则及营造手法 丽江古城的规划原则及营造手法,既存在对北京紫禁城一些建制形式的效仿和吸取,又 考虑到了用地的实际情况和居民的心理行为特征,既融合了汉、白、彝、藏各民族精华,又 有纳西族的独特风采。对于纳西族来说,东方是太阳升起的方向,代表着光明和生命,因此民 居建筑以坐西朝东为最佳朝向;山是神的居所,而水代表着与祖先联系的脉络,因此山、泉(被 视为水之源头)及其周围的森林受到虔诚的崇拜和严格的保护。这些都使得纳西族的居住空 间具有山水相依的宜人环境和人神共处的象征性格。丽江古城典型地体现了纳西族聚落的这 种传统空间理念。 中国传统的都城四周都有作为防御的城墙,丽江古城古时却没有城墙。传说原因有二: 一曰统治纳西的土司为木姓,木字加口即为“困”字,此乃大忌,故木氏土司不筑城;二曰, 古城四周青山环抱,形成了天然的 “城墙”,通往外地的要隘,都有天然的关口,起着防御 的作用。 2.1 古城的选址 古城的选址, 充分考虑了地形、地 貌、方位、朝向、气 候、水源等因素。古 城位于丽江坝子中 央,“负阴而抱阳” ——北依象山、金虹 山,西忱猴子山,山 体既挡住了西北方 向冬季寒风的侵袭, 又作为城市的依托, 构成城市空间的起 伏变化;东面和南面与开阔坪坝自然相连,阳光充沛。整个古城形成了坐靠西北,放眼东南 的空间格局(如图2-1)。源于黑龙潭,从象山山麓流出的玉泉水从古城的西北湍流至玉龙 桥下,并由此分成西河、中河、东河三条支流,然后再经多次匀水分流,如条条柔软的碧带, 穿街绕巷,流布全城,形成了 “家家门前绕流水,户户庭前垂杨柳”的诗画图。 2.2 以水为脉的水巷空间布局 以水为核心的丽江古城因水的活用而呈现特有的水巷空间布局。古城主街傍水,小巷临 渠,365座木石桥与河水、绿树、古巷、古屋相依相映,展示了高原少数民族地区水乡 “古 树、小桥、流水、人家”的美学意韵(如图2-2)。 2.2.1 街道系统的形成 水元素的大量引入,使丽江古城无法按照 “方 九里,旁三门,国中九经九纬,经途九轨”的中原 建城制度的建成,而采取一种较为自由的城市空间 格局。城中无方整的道路网,也没有严谨的城

文档评论(0)

annylsq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