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理学】消化系统疾病总结.docx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慢性胃炎 慢性浅表性胃炎 慢性萎缩性胃炎 慢性肥厚性胃炎 疣状胃炎 好发部位 胃窦部 A型:主要在胃体和胃底部 B型:胃窦部 胃底及胃体部 胃窦部 大体观 1.病灶呈多灶性或弥漫性 2.胃粘膜充血、水肿,呈淡红色;可伴有点状出血或糜烂 3.表面可有灰黄或灰白色黏液性渗出 1.胃粘膜薄而平滑,皱襞变浅甚至消失,粘膜表面呈细颗粒状,偶有出血和糜烂。 2.正常胃粘膜的橘红色色泽消失,代之以灰白或灰黄色;萎缩的胃粘膜明显变薄,与周围的正常胃粘膜界限明显; 3.萎缩处因粘膜变薄,粘膜下血管分支清晰可见 1.粘膜皱襞粗大加深变宽呈脑回状 2.粘膜皱襞上可见横裂,有多数疣状隆起小结 3.粘膜隆起的顶端常有糜烂 胃黏膜出现许多中心凹陷的疣状突起病灶 镜下观 1.表浅:病变主要限于粘膜浅层(粘膜层上1/3) ,呈弥漫性或灶状分布; 2.慢性炎症:淋巴细胞和浆细胞浸润 3可见粘膜浅层出现水肿、小出血点或表浅上皮坏死脱落。 1.慢性炎症累及黏膜全层(以淋巴细胞和浆细胞浸润为主),病程长者可以形成淋巴滤泡 2.黏膜固有腺体萎缩、数目减少,胃小凹变浅,可伴有囊性扩张 3.胃黏膜内可见纤维组织增生 4.腺上皮化生 ①肠上皮化生:完全型肠上皮化生:杯状细胞、吸收上皮; 不完全型肠上皮化生:杯状细胞—大肠型:氧乙酰化唾液酸阳性(与肠型胃癌的发生有关)小肠型:氧乙酰化唾液酸阴性 ②假幽门腺化生:胃体和胃底部病变区,壁细胞和主细胞消失,被粘液分泌细胞取代 1.腺体肥大增生、腺管延长,可穿过粘膜肌层 2.粘液分泌细胞增多,分泌增多。 3.粘膜固有层炎细胞浸润不明显 病灶中心凹陷部胃粘膜上皮变性坏死并脱落,伴有急性炎性渗出物覆盖。 预后 大多经治疗和调理而痊愈; 少数转变为慢性萎缩性胃炎 在化生过程中,若局部上皮细胞异常增生,可导致癌变 临床病理联系 消化不良、食欲不佳、上腹部不适症状 肝炎临床病理类型归纳 急性普通型肝炎 轻度慢性肝炎 中度慢性肝炎 重度慢性肝炎 急性重型肝炎 亚急性重型肝炎 大体观 体积增大、被膜紧张 肝稍大,表面平滑 表面呈颗粒状,质硬 肝体积明显减小,以左叶为甚;被膜皱缩,质地柔软;切面呈黄色或红褐色,部分区域呈红黄相间的斑纹状(又称急性黄色肝萎缩或急性红色肝萎缩) 亚急性黄色肝萎缩:不同程度缩小,被膜皱缩,呈黄绿色,质略硬,病程长者见结节,切面黄绿色,可见再生结节 镜下观 1.肝细胞变性较重:胞浆疏松化、气球样变、嗜酸性变 2.肝细胞坏死较轻:点状坏死 3.炎细胞浸润较轻:淋巴细胞(坏死灶、被膜下、汇管区)、Kupffer细胞 4.增生、再生不明显 1.变性、坏死较轻:点状坏死,偶见轻度碎片状坏死;毛玻璃样肝细胞较多(慢性乙型肝炎) 2.炎细胞浸润较明显 3.汇管区周围纤维增生 4.肝小叶轮廓清楚,小叶界板无破坏 1.坏死明显:除点状坏死外,有中度碎片状坏死及桥接坏死; 2.炎细胞浸润明显 小叶内桥形纤维带形成 3.肝小叶结构大部分保存 1.坏死广泛而严重:重度碎片状坏死及大范围桥接坏死; 2.肝细胞不规则再生 3.纤维间隔分割肝小叶 4.晚期有假小叶形成 1.肝实质迅速而广泛的坏死:弥漫性大片状坏死,自小叶中心向四周扩散,残留网状支架,肝窦明显扩张充血、出血 2.Kupffer细胞增生、肥大 3.炎细胞浸润,以淋巴细胞、巨噬细胞为主 4.网状支架塌陷,残留肝细胞无明显再生现象 1.既有大片状坏死,又有结节状再生,失去原有小叶结构 2.明显炎细胞浸润 3.纤维组织增生 4.周边部胆小管增生,胆汁淤积 临床联系 1.肝肿大、肝区疼痛、压痛 2.腹胀,食欲↓ 3.SGPT↑,白蛋白↓,黄疸指数↑ 起病急,发展迅猛、剧烈,病死率高 A、肝细胞性黄疸B、消化道大出血C、肝肾综合征;D、肝性脑病; 结局 1.可以完全修复(多在6个月内治愈) 2.转化为慢性肝炎(乙型5-10%丙型约70%) 晚期逐渐转变为肝硬化,若在慢性肝炎的基础上发生新鲜的大片坏死,即转变为重型肝炎 1.在短期内死亡: 2.肝衰,肾衰,消化道大出血,DIC 转为亚急性重症肝炎 1.如治疗及时,可以治愈 2.病程迁延→坏死后性肝硬变 肝硬化 门脉性肝硬化portal cirrhosis 坏死后肝硬化 postnecrotic cirrhosis 胆汁性肝硬化bilary cirrhosis【没讲 性质 相当于小结节性肝硬化 相当于大结节型和大小结节混合型肝硬化; 是在肝细胞发生大片坏死的基础上形成 相当于不全分割型 病因发病机制 病毒性肝炎(丙型乙型) 慢性酒精中毒 营养不良(磷脂合成障碍) 有毒物质损伤(四氯化碳、辛可芬) 1.病毒性肝炎(多为亚急性重型肝炎) 2.药物、化学品中毒 原发性——与自身免疫有关 继发性——与长期肝外胆管阻塞和胆道上行性感染有关 大体观 早中期

文档评论(0)

*****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我是自由职业者,从事文档的创作工作。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