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基础理论Z》期末复习问答题20全.docx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中医基础理论Z》问答题 PAGE1 / NUMPAGES7 1、举例说明同病异治和异病同治 例如:同病异治:麻疹,因病变发展的阶段不同、证候也不同,因而治疗方法也各有不同。起初麻疹未透,宜发表透疹,中期肺热明显,常须清肺;而后期为余热未尽,肺胃阴伤则又须以养清热为主。 异病同治:久痢、脱肛、子宫下垂、肾下垂、胃下垂等是不同的疾病,如果均表现为中气下陷证,就可以用提升中气的方法治疗。 2、何为五行相生相克?五行相生相克的规律是什么? 答:五行相生是木、火、金、水之间存在着有序的依次递相资生、助长、促张的关系,其次序是: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火、水生木,其关系中任何一行都存在“生我者”和“我生者”两个方面。相克是木火土金水之间存在着有序的依次递相克制、制约的关系,其次序是:木克土、土克水、水克火、火克金、金克木。其关系中任何一行中都存在着“克我者”和“我克者”。也可以称“所不胜”和“所胜”。 3、试用五行学说说明五脏病变的相互影响 答:五脏病变的相互影响可分为:1)相生关系的传变“母病及子” “子病犯母”。2)相克关系的传变“相乘”和“相侮”。母病及子:是指疾病从母脏传及子脏。如肾属水、肝属木。水能生木,故肾为母脏,肝为子脏。肾病及肝即是母病及子。子病犯母:又称“子盗母气”是指疾病从子脏传及母脏。如肝属木,心属火、木能生火。故肝为母脏、心为子脏,心病及肝则是子病犯母。 相乘:是指相克太过引起的传变。其有两种情况:一种是由于一方的力量过强,而致被克的一方受到过分的克伐;另一种是由于被克一方本身虚弱,不能任受克伐。如土木相克、肝属于木,脾属土,肝能克脾,肝木太过引起相乘传变为:木旺乘土。 相侮:又称反侮,是反向克制引起的传变。其形成情况有两种:一是由于一方太盛;另一种是由于一方太虚弱。如金木关系而言:肺属金、肝属木,木能克金,肺能克肝。肺金肃降有制约肝气,肝火上升的作用。肝木太过引起相侮传变称“木火刑金”。 4、何为肾主水?肾主水是如何体现的? 答:肾主水,是指肾中阳气的气化功能对于体内津液的输布和排泄,维持体内津液代谢的平衡,起极为重要的调节作用。“肾者水脏,主津液”。 肾主水是依靠肾中的阳气的蒸腾气化作用而实现的,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1)肾阳的气化作用贯穿于水液代谢的全过程。2)尿液的生成和排泄由肾中阳气的气化作用调节。3)肾阳的升清降浊作用,将浊中之清升于上,将浊中之浊降于下,维持水液代谢平衡。 生理上肾中阴气充盛,气化功能正常,则水液代谢正常。如果肾阳不足蒸腾气化失常则引起关门不利、尿止、水肿等病理现象。 5、气血关系包括哪几方面,有何临床意义? 答:气血关系有1、气为血之帅:1)气能生血 2)气能行血 3)气能摄血 2、血为气之母。 气能生血:指血液的生存必须依赖气的推动种气化作用。营气和津液是化生血液的重要物质,其生成和化生血液均须气的推动和气化作用。 气能行血:是指血液的正常的运转必须依靠气的推动作用。血属阴而主静、血不能自行其运行必须依赖气的推动,气行则血行。 3)气能摄血:是指血液的正常运转必须依赖气的固摄作用。血有脉中循行而不逸出脉外,主要依赖于气对血的固摄作用。 4)血为气之母:血能载气,是指无形之气必须依附有形之血中,并受血液的滋养才不会散失。气活力很强,所以气必须依附于有形的血和津液而存在于体内。 6、试述署邪的性质及致病特点 答:署邪致病有明显的季节性。《素问.热论》:“先夏至日者为病温,后夏至日者为病署。”其特点如下:1)暑为阳邪,其性炎热:署为火热之气所化,具有酷热之性。火热属阳故为阳邪。炎热是指温热上炎,所以暑邪伤人,多为阳热症状。如壮热、脉象洪大。署邪上扰于面出现面赤,扰乱心神,出现心烦、神昏。2)署性升散、耗气伤津:署邪侵犯人体可引起大汗出。汗为津液所托,汗出过多则耗伤津液,津液亏损,可出现口渴喜饮、尿赤、短少。还可出现气虚、气短乏力、声低懒言。3)暑多挟湿:指署邪侵犯人体容易兼夹湿邪,其临床表现为:除发热、心烦、口渴、喜饮等。常兼见四肢困倦、胸闷呕恶、脘痞腹胀、大便塘泻不爽等湿阻症状。 7、试述湿邪的性质及致病特点 答:湿邪致病多见于长夏季节。另外,久居湿地、涉水淋雨或长期水下作业,也易患湿病。湿邪病分为内湿和外湿。內湿是指脾失健运、水湿停聚、湿由内生所形成的病理变化。外湿则多由气候潮湿、居处潮湿、湿邪侵入人体所致。致病特点如下:1)湿为阴邪,易阻遏气机,损伤阳气,湿性?水,水为阴之征兆,故湿为阴邪。所以阴胜则阳病,其侵犯人体最易损阳气。症状有:腹泻、尿少、水肿、腹水等。2)湿性重浊:重:沉重、着重之意。湿邪侵入人体,引起带有沉重感的症状。如头重如裹、周身困重、四肢酸懒沉重。湿邪偏盛所致痹证。如关节痛、湿邪引起的痹证又称“着痹,湿痹”还会导致:面垢哆哆,大便溏泻、下痢黏液脓血,小

文档评论(0)

*****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我是自由职业者,从事文档的创作工作。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