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夏共尊”之探源.doc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PAGE PAGE 6 “华 夏 共 尊” 之 探 源 庆 云 关键词: 华夏 探源 道德 华夏,一个自豪的称谓!如果这仅仅是来自那份悠久与伟大,在他的源头又怎能让西周引以自诩,故当另有深意。只有解开这份玄奥,你我在荣耀中才得以明心见性。 如果说史前传说亦真亦幻,本文只能以文字史的原点为台基,因为找到真实的断痕,才能在支离破碎中拾掇起相偕的碎片,重组往日的锦绣!“华夏”一词最早的出处应该是《书经》。《书·武成》:“……敢祗承上帝,以遏乱略;华夏蛮貊,罔不率俾”。这里的“华夏蛮貊”是“指两极而标天下”,“华”与“蛮”相对,“夏”与“貊”相对,是解读“华夏”一词的重要线索。 一、“华”字探源 “华”有诸多含义,一条特别的解释来自《书·舜典》“重华协于帝”,《传》孔安国云:“华谓文德也,言其光文重合于尧(俱圣明)”。其他如《淮南子·地形》“其华照下地”,《注》华,犹光也;《诗·周南桃夭》“桃之夭夭,灼灼其华”,花也;《礼·檀弓》“华而睆,大夫之箦欤”,美观,有文采也;草盛也……但中游之水,百宗为源,不足明上古之事,只能作为参考。 《史记·五帝本记第一》(以下简称《史记·第一》)“虞舜者,名曰重华”,注“……目重瞳子,故曰重华”。不过这种注释是不可靠的:因为以科学的态度论,“重瞳”就是残疾!显然这是后人的附会之词。又“舜父瞽叟盲……”《正义》孔安国云:“无目曰瞽。舜父有目不能分别好恶,故时人谓之瞽,配字曰叟。”舜母早亡;父重娶,爱后妻子象,数欲害舜命,“时人谓之瞽”是可能的。但这不过是借题发挥之词,不足以否定其盲!那么可想而知,盲人之家得一双眼澄澈的孩子会倍感欣慰,取名重华情理之中,所以“重华”的本意应该是“双目明亮而有光彩”。 然而,舜帝之功德为“重华”一词带来了新的变化。我们从“虞舜者,名曰重华”看到了炼句上应有的严谨,从而发现了《书·舜典》中的微妙:“曰若,稽古帝舜,曰,重华协于帝。浚哲文明,温恭允塞,玄德升闻,乃命以位。”注:“言尧既有光华,舜又有光华(重华是也),可协合于尧”。这里故意淡化了“重华”作为舜之名的特殊概念,而突出了“华”字的通俗概念,使之转化为颂德之词。继而以“玄德升闻,乃命以位”与“协于帝”呼应,使“德”与“华”获得了同一性。后人顺势而为,干脆简称为“重华协帝”,“华”以颂德之词转化成了“德”的代名词。 然而《书经》“尧典”(传为虞史作,故又称“虞书”;而“舜典”以下则为“夏书”)、“舜典”、“大禹谟(谋)”、“康诰”、“召诰”等文对“德”字都有明解,如“大禹谟”九德:宽而栗(坚栗),柔而立,愿(谨厚)而恭(严恭),乱(治理的才能)而敬(不傲慢),扰(和顺)而毅,直而温,简(孔疏:宽大率略)而廉(廉隅,方正),刚而塞(性刚正而内充实),强而义(义,善也),与舜“浚哲文明,温恭允塞”的四德差异甚大,因此称“华”字为“文德”,以示区别。那么什么叫“文德”呢? 《史记·第一》“顺天地之纪,幽明之占,死生之说,存亡之难。时播百谷草木,淳化鸟兽虫蛾(蛾者豸也,有足为虫,无足为豸);旁罗日月星辰水波,土石金玉……有土德之瑞,故号黄帝。”古以五行相生相克,胜者为德。故德者,昌也。炎帝以火德而称炎帝,皆合于“五行”之说也。 “文者从玄从爻;示天地万物的现象、纹路,描绘阴阳二气运行的轨迹”,这应该是它的本质特征。而《许慎说文序》“黄帝之史仓颉初造书契,依类象形,故谓之文,其后形声相益,即谓之字,著于竹帛谓之书”,强调的是符号特征;孔颖达《尚书序》:“古者伏羲氏之王天下也,始画八卦,造书契,以代结绳(爻)之政,由是文籍生焉”,是说文符之用。“文”与“德”配,只能取“天地万物之象”,类黄帝土德之说;故“华夏”之“华”,实乃五行之德代称也。与“蛮”对应,以概“化”之内外耳。 二、“夏”字探源 现在我们来看看“夏”字。《史记·第一》“舜耕历山,渔雷泽,陶河滨,作什器于寿丘,就时于负夏”(郑玄曰,负夏,卫地)。又“自黄帝至舜、禹,皆同姓而异国号,以章明德。故黄帝为有熊……帝尧为陶唐,帝舜为有虞,帝禹为夏后而别氏”。《史记·夏本纪第二》夏禹,名曰文命;《正义》“夏者,帝禹封国号也”。《帝王纪》云:“禹受封为夏伯,在豫州外方之南,今河南阳翟是也(禹州市)”。“貊”是远古居于东北的一个少数民族,那么对应的这个“夏”字的就应该是国号,或者地域名。 “夏”虽另有一个笼统的解释:《左传·定公十年》:“裔不谋夏,夷不乱华”,《疏》“中国有礼仪之大,故称夏;有服章之美谓之华”,所以“夏”就是“大国”。但是在《书·武成》中“华夏”是作为工具性词汇出现的,说明其俗成已久;再用《礼》来定义这个过往的词汇,逻辑上是不通的。所以“夏”不是指“夏后”,就是指某个地方,“华夏”的全义应该是“上合天德的夏”! 然而《书·武成》应该是(周)武王完成

文档评论(0)

*****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我是自由职业者,从事文档的创作工作。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